相关制度和措施
(1)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行主要负责人负责制,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承担医院感染管理和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相关人员应当经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组织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岗位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2)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医院感染监测、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
(3)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负责对全体职员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学习、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二)×××医疗美容科(诊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如:建立相关制度措施、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和监督检查等。
(2)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教育培训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培训和考核。
(4)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5)消毒产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必须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要求,并由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新购进产品前,采购部门必须按规定向销售者索取相关证明和资质,经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人审核、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购买。
(6)污水、污物的处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三)×××医疗美容科(诊所)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①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②凡接触完整皮肤、黏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消毒方法可参照厂家提供的说明书。
③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注射剩余药品(如医用玻尿酸、注射用A型肉毒素等)不得用于其他患者。
④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2)加强医院感染重点区域的管理,包括手术室、换药室、治疗室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①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针对重点区域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定相应的措施。
②各区域对消毒效果进行检测,消毒过程应有原始记录。
③医务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3)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①制定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执行。
②消毒措施到位。
③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患者及无菌操作前后均要进行手卫生。
(4)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统一送符合要求的消毒供应中心处理。
(5)加强自身防护,在班时必须穿工作服,着装整齐;进入治疗室、换药室等诊疗区域或无菌操作时着装整洁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损伤的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6)加强各诊疗区域的环境管理:普通诊室首选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不良可选择空气消毒每日两次,患者接触的布类、用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每日工作结束后进行终末清洁消毒;治疗室、换药室、咨询室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洁,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治疗室、换药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1次。
(7)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标识清楚,交接登记,密闭运送。
(四)×××医疗美容科(诊所)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治疗室等诊疗区域内应分区明确,洁污分开,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根据条件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如非手接触水龙头、洗手液、干手设施(用品)、速干手消毒剂等,手消毒剂应标注启用时间,在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上物品应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利器盒放置于治疗车的侧面;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速干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的顺序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使用换药室操作。感染性敷料应放入双层黄色防渗漏的医疗废物袋内并及时密封。
(五)×××医疗美容科(诊所)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1)手术室应独立成区,出入路线应符合洁污分开、医患分开的原则。
(2)根据医院感染控制要求,手术部(室)应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
(3)医院应根据规模、性质、任务需求,设置普通手术间或(和)洁净手术间。
(4)每个手术间只设1张手术床,净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平方米。
(5)手术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6)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一次性外科口罩、鞋。手术室应当严格限制非手术人员进入。
(7)手术室工作区域,应当在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8)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配备外科洗手设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水龙头应为非触摸式,推荐长度为250mm,并在适宜的位置放置外科手消毒剂、干手设施(用品)等。
(9)手术室应当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10)手术室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实施标准预防,提供必要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11)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六)×××医疗美容科(诊所)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沐浴,清洁手术部位,更换清洁患者服。
(2)只有当毛发影响手术部位操作时才需要备皮,备皮宜在临近手术开始前,在患者准备间进行,选择尽量不损伤皮肤的方式备皮。
(3)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注意遵照手卫生规范执行。
(4)术野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应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外15cm,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①除皱术:全部头发,包括前额、两鬓及颈后皮肤。②鼻部:全面部皮肤及鼻前庭。③口唇部:面部、唇部、口内及上胸部。④颈部:由下唇至乳房乳头部,两侧至斜方肌前缘,或全颈部和胸背上部。⑤胸部:胸部两侧过腋中线或腋后线,上过肩,下过脐,包括两侧腋窝。⑥上腹部:由乳头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后线。⑦下腹部:上至肋缘,下至外阴部、大腿上1/3的前面与内侧。⑧会阴部:耻骨联合部、外阴部、肛门周围、臀部及大腿上1/3内侧。⑨四肢:以手术部位为中心,包括上、下、前、后四个邻区或受术的整个肢体,范围应较大。⑩其他:按相关专业技术操作规程施行。
2.术中
(1)手术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①外来器械的管理应从梳理规范流程、加强环节管理为切入点,按规范严格要求和把关,杜绝因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导致的医院感染隐患。②整形手术所使用的体内植入材料及固定材料是指修复身体组织缺损或改变容貌等所用的人工材料,包括填充材料、人工骨、种植体及修复固定的钛板与钛钉植入物,要从资质、源头把关,关注产品出厂时是否已经灭菌处理,具体管理要求见本书第六章。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5)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
(6)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7)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式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4)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检测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七)×××医疗美容诊所中医针灸美容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具体内容见本书第八章。
(八)×××医疗美容诊所中医拔罐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具体内容见本书第八章。
(九)×××医疗美容诊所中医刮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具体内容见本书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