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制度与措施

三、相关制度与措施

(一)×××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有创操作的感染控制措施

实施针刺类、微创类、针罐、刺络拔罐类技术,属于侵入性操作,诊疗器具刺入皮肤,接触毛细血管和无菌组织,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器具的要求

(1)实施针刺类、微创类、拔罐类、灌肠类技术操作前,检查针具、诊疗器械、微创针具、埋线器具等物品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在有效期内。

(2)无菌针具包装不过早打开,以防污染,开包超过4小时不继续使用。

(3)清洁物品,应确保包装完整,无污迹。

(4)应检查火罐罐口是否平整、光滑。

(5)走罐所使用的润滑剂应保持清洁。

2.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1)操作前后应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的要求,采用六步洗手法洗手,再用75%乙醇或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

(3)微创治疗前,应当戴帽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

(4)灌肠类操作前,应戴帽子、口罩、一次性医用手套、穿隔离服进行操作,如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应着防水隔离服,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穿水靴。

(5)操作人员手部皮肤破损、接触或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感染性物质时应戴手套。

(6)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

(7)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8)灌肠操作应戴一次性医用手套。

3.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

(1)遵守针刺、微创、拔罐的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创伤)及出血。

(2)遵守灌肠诊疗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肠道黏膜及出血。

4.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1)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叮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2)微创治疗结束后清理创口的血渍,按压数分钟止血,应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并且叮嘱患者避免沾水等。

(3)起罐后保持治疗部位清洁、干燥,如有皮肤破损,应用无菌敷料覆盖。

(4)灌肠治疗结束排便后,患者清洁肛周,使用流动水及皂液冲洗肛周,使用干手纸擦干。

(5)预防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

①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②在诊疗及可重复使用器具的清洗消毒工作中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熟知职业暴露的处理报告流程。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无创操作的感染控制措施

实施刮痧类、敷熨熏浴类、灸类和推拿类技术操作时,应按照下列感染控制操作要求执行。

(1)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①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09)的要求,操作前后应分别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②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手套等;③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④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2)实施刮痧类、敷贴类操作,患者的施治部位皮肤应完整无破溃,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生理盐水棉球或75%乙醇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敷贴部位如有污渍等皮肤不清洁状况,可用75%乙醇棉球擦拭干净后再敷药。

(3)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刮痧后应用清洁的纸巾、毛巾或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4)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天~5天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液体,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