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讯体系的初步完善

(四)军事通讯体系的初步完善

秦统一后,国土面积扩大,边境线大大延长,为了防备外敌入侵,秦进一步完善了西周以来的烽燧告警制度。烽燧又称烽候或烽火台,在边境线上及边境线至各级边防指挥部之间,每隔30里左右建一台。楼台一般建在高地上,高约5丈,台顶竖一3丈木杆,杆顶吊一横杆,可上下仰俯,横杆一头绑有一笼,笼内填塞柴草等可燃物。每烽燧设一燧长,领有燧卒若干,遇有敌情,立即点燃笼内柴草报警,白天发烟,夜晚举火,按预定信号显示来敌人数、距离远近等情报。相邻烽燧见到信号后,也立即仿照示警,依次传递,使边防指挥官很快得知军情,采取相应措施。举火发烟的同时,烽燧上还以擂鼓传信给附近驻军,使守卒及时作好战斗准备。这种利用举火发烟、击鼓告警的办法,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通讯手段。

与边疆烽燧告警制度紧密相联的是边疆及各地通往京师咸阳的邮驿制度。秦统一后,为了便于运兵及公文、军情的递送,征调大量人力物力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直道、驰道和五尺道等军用道路,通往各地及边疆。在各条道路上,沿途都修建了大量邮舍、驿站等设施,一般5里设一邮舍,30里建一驿站,内置邮卒、驿卒若干,驿站备有马匹。邮驿制度始于西周时期,是一种以接力的形式递送情报或官府文书的制度。邮,是徒步递送;驿,是乘马传递。这种制度至秦时已较完备。秦律中专门订有《行书律》,规定每个邮舍或驿站接到文书后都必须首先登记收发时间,然后迅速送至下一邮舍或驿站,急件须立即递送,慢件也须当天送至,倘有延误,将给予处罚。但机密的军事命令和战时紧急军情等不用邮卒或驿卒,而是由军人直接承担递送任务,沿途并不换人,仅由驿站负责更换马匹。秦时紧急军情文书平均一昼夜可递送500里,使中央朝廷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各地、尤其是边疆的军情,从而指挥秦军作出相应的行动部署。为了保证军情文书及时递送,秦律还规定,地方基层政权机构不得擅自阻拦军邮,否则主要官吏将受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