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的实行与西北防务
西汉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匈奴,所以西北边防的稳固直接关系到西汉政权的安危与稳定。高祖刘邦以后虽然对匈奴采取忍让妥协的“和亲”政策,但并不能阻止匈奴铁骑的南下侵扰,且使其愈益骄横。文帝时,随着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力、军力的增强,根据晁错的建议,西汉政府开始采取比较积极的防御措施,即实行募民实边的政策,招募内地流亡人口赴边塞垦殖,以加强边疆的防卫力量。但因河套地区尚未收复,边地有限,效果不大。
武帝时,一方面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剧烈和频繁的对外战争,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田的流民,另一方面随着对匈奴用兵的不断胜利,边土大大扩展,屯军日益增多,边兵戍卒的粮草由内地郡县供应,长途辗转,不仅消耗大,而且时间久,常使边兵戍卒面临断炊的威胁。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同时也为了在西北边境地区建立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原先的募民实边措施便逐步发展为大规模、系统化的屯田制度。
西汉屯田有民屯、军屯两类。
民屯以内地徙边贫民进行垦殖生产。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军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之后,“募民徙朔方(今内蒙伊克昭盟)十万口”[26];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得匈奴河西地区后,置酒泉郡,“移民实之”[27];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又“徙天下奸滑吏民于边”[28];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29]。据史载,移民最多的一次,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30]。可见当时移民实边的规模是相当大的。这些移民由政府派官吏护送至边郡,并为他们建造屋室,假与公田,贷与耕牛、农具及其他产业,初到时衣食也由政府供给,使他们成为国家的佃农,经济自立后,向国家交纳租税。民屯垦民一般按伍、里、连、邑等编制组织,农事时耕作,农暇时进行军事训练,随时与驻边戍卒配合迎击匈奴。
军屯用戍边的戍卒和驻防西域诸国的吏卒进行生产。军屯始于元狩四年(一说始于元鼎初年),其时“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31]。史载规模最大的一次军屯是在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张掖、酒泉置郡后,“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32]。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李广利攻破大宛后,垦区远及今新疆西部地区,“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尉犁一带)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33]。昭帝以后,由于战线进一步向外推进,西域屯田续有发展。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34]。又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应鄯善国王尉屠耆之请,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其国伊循城[35]。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侍郎郑吉与校尉司马憙率领免刑罪人及屯田卒士1500人屯田渠犁。破车师后,郑吉又遣吏卒300人赴其地屯田“以实之”[36]。当时,在东起罗布泊北,南到伊循(今新疆若羌东北),北到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吉木萨尔一带),西到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乃至赤谷(原苏联伊什提克)的广大西域地区都有汉之军屯,以此保持西域与汉的联系,切断匈奴的右臂,生产的粮食则供给驻军及往来使者。军屯士卒内部分工较细,有田卒、河渠卒、鄣卒、守谷卒等名目,士卒每人垦田约20亩左右(合14市亩弱),屯田所用耕牛、农具及食用粮食等也均由国家供给,垦殖所获则全部上交国家。从事军屯的除士卒外,还有大量的刑徒和地位略高一些的免刑罪人(称弛刑士)。士卒的家属也参加屯垦,他们一般按民屯办法对待。
为了管理屯田,西汉政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屯田官系统。中央由大司农统管;边郡置农都尉,属大司农,也受边郡郡守节制;边郡郡都尉也有兼主屯田的,其职衔上加“将兵护屯田”或“将屯”等字样。以下有护田校尉、守农令、候农令、部农长丞、劝农掾、农亭长、代田长、水长、仓长、仓佐、仓曹吏、别田令史、事田等职。西域轮台、渠犁等地屯田事务归驻此的屯田校尉执掌,起初独立行使职权,宣帝后为西域都护属官。
西汉除在西北部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屯田外,为对羌族用兵,在西部也有较大规模的屯田。如亘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赵充国在金城郡的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东至浩亹(今甘肃永登西南大通河东岸)之间,以1万余屯卒垦羌人故田及公田2千余顷[37];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冯奉世在陇西一带亦曾屯田,以御西羌[38]。
通过实行大规模屯田,西汉大大加强了西北边防的防卫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边兵戍卒的军粮供应问题,有时甚至还将屯田所积的粮食调往内地济荒,而且内地汉民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由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也促进了西北边疆经济的开发,甚至连匈奴也曾学习汉的办法一度在西域屯田。
西汉除通过移民屯田加强西北边防外,还大规模修缮和新筑长城,自敦煌郡起接连秦长城,个别地段还修复了战国长城,全长11500余里,城墙高约1丈,宽约3尺,成为保障西北平安的坚固屏障。为了及时发现敌情,在长城沿线的重要关口和便于瞭望的高地都建有烽火台,有的建于长城之上,有的建于长城边,有的建于数里之外,每个烽火台驻有少量戍卒,遇有敌情,即将所积薪苇点炬报警。在长城内侧,筑有大量边城,屯驻戍卒,还建有为数众多的、被称之为“鄣”的小城堡,作为边城的哨所,内驻边城派出的鄣尉及少量戍卒,也有烽火设备。除此之外,还构筑了大量的隧、壁、坞等防卫设施。为了便于运兵西北,西汉政府还下大力开辟了自关中至西北边疆的道路,并建立了相应的驿传通讯系统。从而使西北边防得到了极大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