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在战争中的得失
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项羽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得失,以及其他因素外,就军事角度而言,双方在作战指导上,即战略指导思想,以及战役指挥诸方面的得失,也导致了汉胜楚败的结局。现分析如下:
先说项羽。项羽虽然英勇善战,但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缺乏深谋远虑,因而导致他在战役指挥上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误,丧失了一个又一个致胜的良机。
本来灭秦后,项羽一直把刘邦作为头号敌手,甚至打算在鸿门宴上杀掉他,最后虽未杀刘邦,但也将他分封到地处边远的巴蜀、汉中地区,并以“三秦”扼阻其东进的道路。但是后来当项羽面对田荣叛齐与刘邦东进的局面时,在攻齐还是击汉问题上竟然轻信刘邦的谎言,采取了“先齐后汉”的错误方针,甚至在刘邦已基本占据关中之地,并继续向东发展,楚军将陷于两面受敌的被动境地时,仍然坚守此方针不改,最后终于坐视刘邦的势力不断扩大,甚至攻陷了自己的首都彭城;彭城大战后,项羽夺回了战争主动权,在战略上重占优势,但是他不从战略全局着眼,只顾专与刘邦主力在正面战场撕杀,不注意巩固后方,结果始终未能摆脱腹背受敌、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被刘邦牵着鼻子东奔西跑,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结果将战争主动权逐渐让出,最后落得主动媾和,进行战略后撤的结局;鸿沟媾和,楚军已处战略劣势,但项羽居然轻信一纸空文的约束力,不作任何戒备即领兵急速后撤,从而给刘邦乘胜追击创造了难得的战机;退守垓下,不返江东,是项羽战略上的最后失策。当时尽管项羽在中原争霸的失败已成定局,但从固陵后撤时他尚有十余万的精兵强将,如果他能早下决心,迅速将人马带回江东,以江东的人力物力,加上长江天险的阻隔,与汉对抗,甚至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东山再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项羽引兵至垓下便驻兵不前,企图以士气严重受损之兵与三面围来的优势追兵决战,岂有不败之理。
纵观楚汉战争中项羽用兵,多为走一步看一步,缺乏全盘考虑,没有长远的战略策划,加之他又不愿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以至处处被动,终至全军覆没,自刎身亡。
反观刘邦的战略指导思想始终运用正确。
秦亡以后,刘邦能认清汉弱楚强的客观形势,在鸿门宴上及项羽分封时,采取忍让待机的策略,不作以卵击石之举,以图东山再起。待田荣等起兵反楚,项羽北上击齐时,刘邦又能抓住战机,迅速挥军东进,顺利夺取关中,并乘虚攻占楚都彭城;彭城兵败后,刘邦及时变进攻为防御,以持久战对项羽的速决战,在正面战争积极防御的同时,还开辟了北方、南方、敌后3个战场,极力摆脱被动,争取主动,终于使强弱易势,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待项羽智穷力竭,形势发生根本变化时,刘邦又能迅速集中优势兵力,转入追击,最后终于全歼楚军于垓下。
在战役指挥上楚汉双方均有许多成功之处。如项羽破田荣于齐,大败刘邦于彭城,击败英布于九江,破荥阳、下成皋,两败彭越,固陵反击等,甚至垓下突围后,在东城以区区28骑,打得数千汉军溃不成军,不能近身,临死前还徒步杀伤汉军数百,这些均显示出项羽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叱咤风云、雄冠诸军的英雄气概。但是这些局部性的胜利,对战争全局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刘邦在战役指挥上,如成皋相峙,两次调动项羽回军东顾,一次调动楚军南下,使楚军疲于奔命,自己则变被动为主动;指挥韩信、彭越、争取英布开辟北方、敌后、南方3个战场,分散楚军兵力,缓解正面压力;乘项羽回军,两次失而复得成皋;最后指挥几路大军,聚歼楚军于垓下等等,也均为成功之例。
楚汉双方在战役指挥上也各有失败之举。项羽失败之举,如:刘邦东进,只派曾任吴县令的郑昌,以少数兵马西拒汉军,导致刘邦长驱直入,郑昌也被俘;彭城大捷后,没有穷追刘邦,使其得以喘息,在荥阳、成皋一线扼阻了楚军的西进;楚军兵到荧阳、成皋后,未采纳范增急攻2城的建议,最后虽下2城,但已在战略上丧失了两三个月的宝贵时间;固陵之战取胜后,没有乘胜扩大战果,全力猛攻固守待援的刘邦军,而是与其相峙,坐等几路大军来攻,从而丧失这最后一次可以致胜的机会;垓下被围,中张良“四面楚歌”之计,弃全军10万人于不顾,仅引800骑突围而逃,为自己留下了一个不光彩的结局。刘邦失败之举:下彭城后,为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在楚军主力丝毫未损的情况下,毫无道理地只知饮酒高会,而疏于戒备,结果56万大军被楚3万骑兵横扫,惨败而逃,众诸侯也背离而去,战略上由主动变为了被动。不过由于刘邦有众多谋士、良将的扶助,他本人又能采纳部下的正确建议、及时纠正失误,终于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1]《史记·高祖本纪》。
[2]《史记·高祖本纪》。
[3]《史记·淮阴侯列传》。
[4]《史记·淮阴侯列传》。
[5]《史记·项羽本纪》。
[6]《史记·项羽本纪》。
[7]《史记·项羽本纪》。
[8]《汉书·韩信传》。
[9]《汉书·韩信传》。
[10]《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史记·淮阴侯列传》。
[12]《史记·淮阴侯列传》。
[13]《史记·淮阴侯列传》。
[14]《史记·淮阴侯列传》。
[15]《史记·项羽本纪》。
[16]《史记·项羽本纪》。
[17]《史记·项羽本纪》。
[18]《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