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马牧养制度的完善
西汉时期,随着骑兵的迅速发展,其军马牧养制度也趋于充实和完备,超过了秦代。
西汉初年,由于历经了秦王朝的暴政和长期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弊,马匹稀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42]。有的地方匹马竟贵至百金。为此,西汉政府“创加厩律”[43],鼓励民间大力养马。吕后时还明令禁止母马流往境外。但是,由于当社会经济状况薄弱,马的增长缓慢。文帝时,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匈奴袭边的加剧,国家对军马的需求更加紧迫,于是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西汉政府根据晁错的建议,颁行“马复令”,“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44],用养军马1匹,免3人徭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这项措施大大调动了民间养马的积极性,景帝时继续实行。到武帝初年,民间养马遍及城市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乡村田间道路更是到处充斥着来往的马群。
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为了加快抗击匈奴的准备,西汉政府开始大规模牧养官马,在原秦之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益造苑马以广用”[45],设牧苑“三十六所,分布西边北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46]。同时在京师建大厩、未央、承华、騊駼、骑马、路转等“六厩”,每厩养马多至万匹。至此,西汉的养马业初具规模。为了防止好马外流,保证官马的数量和质量,景帝曾严令“禁马高5尺9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47]。汉武帝时,不仅军马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养马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从而保证了强大的骑兵部队的建立,和对匈奴作战的不断胜利。
西汉的马政,与秦代一样,由九卿中的太仆统管,不同之处在于,西汉太仆是朝廷的心腹近臣之一。其下直辖“天子六厩”及其他京师官厩,如家马、骏马、龙马、闲驹、橐家等。各马厩或设厩令、或设监长,如大厩、未央、家马、骏马路軨、骑马等厩均设厩令以为总管;闲驹、橐泉、騊駼、承华、龙马等则以监长为长。厩令、监长平级。厩令下又各设“五丞一尉”,监长以监丞为副。西北边郡的36所牧马场也直隶太仆,分别由6位牧师苑令具体管理,每令之下设3丞为副手。中央还常遣护苑使者前往监护视察。武帝时设水衡都尉,掌管部分皇室财政,“天子六厩”亦转隶水衡都尉不再由太仆管辖。为了提高养马效能,武帝还时常根据具体情况随时任命养马官吏,如“金日磾输黄门养马,牵马又肥好,拜为马监”[48]。西汉地方的马政,在郡县由马丞负责;在封国由仆及其属吏厩长、厩丞负责,平时饲养训练军马和为驿传提供快马,战时按中央的命令如数供给军马,若不能如数提供,有关官吏要受到处罚。另外,边防部队也设有马厩,牧养为数不少的军马。
由于西汉王朝重视军马的牧养,不断完善马政建设,使军马牧养业得到很大发展。武帝时,厩马已扩充到40万匹。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远征漠北,一次动员战骑竟达24万匹,足见当时养马规模之大。但是,在连续对匈奴进攻的战争中,军马的消耗也颇为可观,尤其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分击匈奴,“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49]。军马的大量损耗,使汉王朝从此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远征。
为了补充战争对马的损耗,武帝实行了应付战争需要的马政,其主要法令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采取“从民贳马”的措施,向民间征马以补不足。但民有怨恨,不愿交出马匹,武帝险些斩杀长安令[50];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平牡马匹二十万”,[51]将原来每匹雄马十——十五万钱,定为匹二十万钱,以鼓励民间多养雄马;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规定百姓可到北方边县畜牧,官府假与母马,三年归还,十母马还官府一驹[52];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规定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以上,都要将母马送到各亭集中喂养,亭内养有母马,以加快马的繁殖,生下的马驹,每年上交一次[53];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又下令对民马进行登记造册,然后由国家征用,以补官马不足[54]。这些措施,保证了汉对匈奴的连亘百余年的打击。新莽时曾令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按秩别高低饲养军马,随时听用,并派使者到各地强征私马供骑兵之用。
[1]《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4]《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
[5]《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6]一说郎卫属于南军。
[7]一说不属北军。
[8]《文献通考·兵考二》。
[9]《史记·匈奴列传》。
[10]《汉书·高帝纪》。
[11]《汉书·高帝纪》。
[12]《汉书·武帝纪》。
[13]《汉书·武帝纪》。
[14]《汉书·武帝纪》。
[15]《汉书·武帝纪》。
[16]《汉书·武帝纪》。
[17]《汉书·武帝纪》。
[18]《汉书·武帝纪》。
[19]《汉书·武帝纪》。
[20]《汉书·昭帝纪》。
[21]《汉书·宣帝纪》。
[22]《汉书·昭帝纪》注引应邵语。
[23]《汉书·李广传》。
[24]《汉书·昭帝纪》注引应邵语。
[25]《汉书·昭帝纪》。
[26]《汉书·武帝纪》。
[27]《汉书·西域传》。
[28]《汉书·武帝纪》。
[29]《汉书·武帝纪》。
[30]《汉书·食货志》。
[31]《史记·匈奴列传》。
[32]《汉书·食货志》。
[33]《汉书·西域传》。
[34]《汉书·昭帝纪》。
[35]《资治通鉴·汉纪十五·昭帝元凤四年》。
[36]《资治通鉴·汉纪十七·宣帝地节三年》。
[37]《汉书·赵充国传》。
[38]《汉书·冯奉世传》。
[39]《居延汉简释文》第373页。
[40]《汉书·百官公卿表》。
[41]参见《封泥考略·一》及《居延汉简释文》。
[42]《汉书·食货志》。
[43]《唐律疏义》卷一。
[44]《汉书·食货志》。
[45]《史记·平准书》。
[46]《汉旧仪补注》。
[47]《汉书·景帝传》。
[48]《汉书·金日磾传》。
[49]《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50]《汉书·汲黯传》。
[51]《汉书·武帝纪》。
[52]《汉书·食货志》。
[53]《汉书·食货志》。
[54]《汉书·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