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反对新莽统治的战争
绿林军起义后的第二年(公元18年),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100多人在莒县起兵。当时青、并、兖、徐等州正发生严重的灾荒,广大农民无法生存,纷纷起而响应樊崇。很快这支起义军就发展到1万余人,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杀县吏,劫官府,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新莽地方郡兵,声势越来越大。后来,樊崇的同乡逄安,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集了数万人归附樊崇。比樊崇早一年起义的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妇女吕母率领的起义军,在吕母死后,其部众大多数也并入樊崇起义军。起义军已发展到十余万人。
最初,王莽集团对樊崇起义军十分轻视,尤其对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以言辞为约束,甚为轻蔑,认为他们是“饥寒群盗,犬羊相聚”[2]。后来见起义军日益壮大,地方郡兵屡遭败绩,特别是领青、徐二州牧事田况所率的4万大军也为樊崇起义军击破,王莽才渐感忧虑不安。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大兵镇压樊崇起义军。景尚、王党进入青、兖地区后,到处抢杀劫掠,引起当地人民的憎恶。樊崇见莽军来势汹汹,率领起义军避开其锋芒,与莽军周旋。一直到地皇三年(公元22年)二月,樊崇见莽军四处转战,已疲惫懈怠,于是指挥起义军对莽军发起突然进攻,景尚、王党猝不及防,其军遭全歼,景尚被杀,王党下落不明。
这一仗使王莽统治集团上下震动极大。同年四月,王莽又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公元22年)统十余万精兵东征,企图一举消灭樊崇起义军。樊崇闻讯,立即指挥起义军作好准备,为了避免与莽军交战时,双方混在一起,无法识别,樊崇下令全军用朱色涂眉,作为标识,由此被称为赤眉军。
王匡、廉丹率领莽军,一路奸淫抢掠,杀害百姓。在兖州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莽军打败了这里的一支农民起义军,杀死起义军1万多人。王匡极为得意,欲乘胜直扑梁郡(今河南商丘)赤眉军。廉丹劝他休整军队,以免兵士过分疲劳。王匡不听,竟自率军而走,廉丹无奈只好领兵相随。樊崇了解到莽军动向后,立即指挥泰山地区的赤眉军主力,急进至莽军南移途径的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地区,设下埋伏。王匡由于无盐的胜利,不把起义军放在眼里,大摇大摆地向梁郡前进。当莽军行至成昌时,遭到赤眉军的突然进攻,王匡、廉丹指挥莽军仓促应战,双方展开激烈的冲杀,互有伤亡,但赤眉军越战越勇,莽军渐渐支持不住,王匡见势不妙,弃军先逃,廉丹不肯逃走,被起义军杀死,莽军全部被歼。随后赤眉军又攻下无盐,守军1万余人也全部被歼。赤眉军乘胜西进,推进到濮阳(今河南濮阳南)、陈留(今河南开封)一线,威胁洛阳,与绿林军形成摇相呼应之势。
这时王莽感到赤眉军的威胁最大,急忙令国将哀章率30万大军驰援败逃至洛阳的王匡,准备再向赤眉军发动进攻。又派大将军阳浚率重兵驻防敖仓(今河南荥阳北)。后得知绿林军已建立政权,并围攻宛城,王莽又感到绿林军对关中威胁最大,急忙改变计划,把主力用于南方。
此后赤眉军在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交界地区,积极活动,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有力地配合了绿林军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