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灭蜀之战

2.灭蜀之战

刘秀统一陇西后,巴蜀的公孙述已陷于孤立,刘秀决定乘胜伐蜀。

公孙述原是新莽政权的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新莽末年起兵,占据益州(今四川地区),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称帝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国号“成家”(取起于成都之意),建元“龙兴”。此时公孙述已据有了今陕西和甘肃的南部、贵州和云南的北部,以及四川全部。在刘秀统一关东、陇西的战争中,他竭力扩张势力,收容战败逃入蜀地的延岑、田戎、王元等,还结纳了关中豪强吕鲔、张邯等人,拥兵数十万,加之西南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刘秀的劲敌。

建武九年(公元33年)春,公孙述乘汉军全力攻陇,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夷道(今湖北枝城)等地兵力薄弱之机,派田戎、任满、程汎率兵数万出江关(今四川奉节),沿长江东下,击败岑彭部将威虏将军冯骏、都尉田鸿、领军李玄诸将,夺取巫县(今四川巫山北)、夷陵、夷道,屯军荆门、虎牙两山,在长江上架设横江浮桥、斗楼[15],植木水中,以防备汉军沿江西进。岑彭从陇西返回后,数度率军夺取失地,均未成功,于是岑彭积极训练水军,制造战船,准备再战。

平陇之战结束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刘秀命吴汉率诛虏将军刘隆、辅威将军臧宫、骁骑将军刘歆,统兵6万余、马5千匹,与岑彭会合于荆门。因吴汉不习水战,刘秀命岑彭为主帅,由东而西攻蜀,为南路军。又命来歙统陇西诸军南下,为北路军,对公孙述构成钳形攻势。

三月,岑彭率南路军溯江而上,首先发动进攻。偏将军鲁奇自愿为先锋,驾船乘风逆流西进,焚毁蜀军浮桥,为主力打通航道。随后岑彭挥军疾进,所向无敌。蜀兵大乱,慌不择路,溺死数千人,蜀将任满战死,程汎被浮,田戎急忙放弃三峡险地,退保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岑彭留刘隆为南郡太守,自率臧宫、刘歆等将,水陆并进,长驱直入江关,进入蜀地,所过之处,严禁部队掠略,纪律严明,沿途县邑纷纷开城降服。

六月,北路的来歙也对蜀地发动进攻,击败了公孙述防备汉军南下的王元、环安军,占领了河池、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但后来环安派人刺杀了来歙,北路军受挫。刘秀派扬武将军马成继续指挥北路军。不久,羌人反叛,马成军被调回陇西。从此灭蜀的任务便由南路军单独完成。

岑彭率军进至江州,见田戎军粮充足,难以在短时间内攻下,便留冯峻围困江州,自率主力北上垫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合川西北涪江湾),获米数百万石。此时,吴汉亦率后续部队由夷陵溯江而上,接应岑彭军。

七月,公孙述命延岑、吕鲔、王元及自己的弟弟公孙恢调集重兵于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和资中(今四川资阳北)地区,以阻止汉军前进,保卫成都,又命侯丹率兵2万余人拒守黄石(今四川江津、璧山间),策应江州的田戎,防止汉军沿江深入。

针对蜀军的部署,岑彭决定兵分两路,一路以臧宫统领,率5万降卒,进据平曲上游,牵制蜀军主力延岑军;自率汉军主力退还江州,再溯长江西上,袭破黄石侯丹军,随后星夜兼程,疾行2千余里,深至岷江中游,绕至蜀军主力背后,攻取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并派精骑袭击距成都仅数十里的广都(今四川成都南),蜀人大惊,纷纷望风逃散。公孙述闻讯,以杖击地,惊呼:“是何神也!”[16]急遣刺客诈称逃奴,降汉,侍机刺杀汉军主帅。

十月,岑彭遇刺身亡,汉军放弃武阳,稍稍后撤。十二月,吴汉率3万军赶到,刘秀命吴汉统领全部攻蜀汉军。

平曲方面臧宫统领的汉军,在岑彭率主力走后,一度因军粮不济,引起慌乱,降卒多欲逃走。臧宫想引军退回,又怕蜀军趁势追杀。正在危急时分,刘秀派来增援岑彭的军队路过,臧宫急中生智,假传命令,截留这些军队及700匹军马和物资,补充自己。随后命令军队星夜进兵,出击蜀军,沿途派小股部队多张旗帜,登山击鼓以为疑兵,大军沿江而进,右岸为步兵,左岸为骑兵,水军乘船居中,声势浩大,人呼马嘶,震天动地。延岑正在布防,不意汉军突然杀到,急忙登山瞭望,见汉军漫山遍野,如潮涌来,更加震恐。臧宫挥军猛攻,大破蜀军,蜀兵被杀、溺死万余人,10万余人投降,延岑逃回成都。汉军乘胜猛追,在平阳乡迫降蜀将王元,随后连下帛竹(今四川帛竹东南)、涪城(今四川绵阳)、繁县、郫县,从北面直趋成都。

吴汉接管岑彭军后,挥军北上进攻成都。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正月,吴汉军在鱼涪津(今四川乐山北)大破蜀将魏党、公孙永之军,进围武阳。公孙述遣其子婿史兴统5千军赶来救援,又被全歼。汉军攻取广都后,遣轻骑直抵成都市郊,烧毁成都西南的市桥。武阳以东的诸小城均归降汉军。蜀军将帅惊恐万状,不少人叛离公孙述而去。刘秀又对公孙述诱降,仍遭拒绝。七月,冯骏攻破江州,俘获田戎。

正当汉军节节胜利时,刘秀告诫吴汉:“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踞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17]。但吴汉急于取胜,竟违背刘秀的作战指示,主动出击进逼成都。他自率2万余人前至距成都十余里的锦江北岸立营,另以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万余人屯于江南,两营相距20余里。刘秀闻报,又气又急,遣使责备吴汉:不服从命令,轻敌冒进;与刘尚分营拒敌,给蜀军以各个击破之机。命令吴汉立即退回广都。但使者还未到,九月,公孙述已遣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分为20余营,同时向吴汉军猛攻,另以万余人牵制江南的刘尚,使其不能救援吴汉。吴汉军与蜀军大战一日,败入营垒坚守。此时吴汉意识到分兵两营的危险,遂准备退回江南与刘尚会合。为了迷惑蜀军,吴汉命汉军一连3天不得出战,在营内多树幡旗,整日烟火不断,第三日夜,悄悄渡江与刘尚合兵。谢丰等未曾觉察,天亮后,分一部分兵监视江北吴汉营,自率主力进攻江南,不防吴汉、刘尚同时杀出。双方从清晨一直激战至午后,蜀军大败,谢丰、袁吉均战死。此后吴汉与蜀军在广都与成都之间合战8次,汉军全胜,进占成都外城。其秋,臧宫军与吴汉军会合于成都城下。

公孙述困兽犹斗,采纳延岑“死中求生”的建议,拿出大批金帛,招募5千余敢死士,交延岑指挥,准备与汉军决一死战。延岑在市桥一带虚设旗帜,击鼓挑战,吸引汉军注意,暗中派出奇兵绕至汉军背后,发动突然袭击。汉军不防,大败而逃,吴汉坠入江中,牵着马尾才得以逃生。汉军受挫、军心不稳,加之军中仅余7日粮,吴汉动摇,暗暗下令准备船只撤走。汉蜀郡太守张堪闻讯,急驰入营,力陈公孙述必败,劝阻吴汉不要退兵。吴汉乃决心坚持,并故意隐蔽精锐,示弱诱敌。

十一月,臧宫军进逼成都咸门,公孙述不知是计,派延岑出击臧宫,自率数万兵进攻吴汉。延岑多次击败臧宫,但汉军仍不后退,蜀兵从天明战至中午,不得进食,疲困不堪。吴汉见此,立即命护军高午、唐邯率数万锐卒出击,蜀兵大败,公孙述重伤而死,临死前将军权交给延岑。延岑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开城投降。汉军灭蜀之战胜利结束。

此时,九原的卢芳因部下全部归降刘秀,已逃奔匈奴。刘秀终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刘秀灭蜀之战是历史上第一次从三峡溯江而上攻灭蜀地割据势力的战争。作为汉军的统帅刘秀和此次入蜀作战的主帅岑彭,都充分认识到了水军的重要作用,在攻蜀前制造了数千艘战船,征集训练了数万名水手,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入蜀作战。大司马吴汉曾以水军过多,消耗粮食太大为由,打算废弃水军,与岑彭发生争执,结果刘秀将统兵权交给了岑彭,从以后的情况看,这无疑是进兵蜀地最正确的战略决策。灭蜀过程中,岑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如突破三峡天险;进围江州而不打,主力越城继进。特别是在北路军回撤,南路形同孤军,蜀军全力阻截的不利情况下,他指挥汉军主力避实就虚,进行了行程2千余里的远距离迂回包抄,绕至蜀军主力背后,直攻其统治中心成都,始终掌握着战争主动权,使其成为东汉初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继任的吴汉虽一挫于谢丰、再挫于延岑,甚至置前功于不顾,暗暗下令撤兵,但在刘秀的正确指导和张堪的鼎力佐助下,能极尽主观努力,反败为胜,完成灭蜀任务,也不失为东汉初的优秀将领。辅威将军臧宫在危急时刻,机智果断,化险为夷,指挥以降卒为主的军队击败蜀军主力,为灭蜀之战的胜利立下大功,其军事指挥才能也是十分出色的。但在战争过程中,汉军两位主帅来歙和岑彭先后被刺杀,这无疑是汉军方面的重大损失。

公孙述虽居于天险之地,经济上有巴蜀的财富作后盾,在战略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在政治上是割据政权,处于劣势,军事上更是消极保守,除攻取夷陵等地曾一度主动进取,战略上也有一定见地外,始终醉心做割据皇帝,居险自守,以致被动挨打,险阻不守、军心沮丧、内部动摇,最终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