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及失败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贫苦农民陈胜(?—公元前208年)、吴广(?—公元前208年)随900戍卒应征赴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戍边,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遇到大雨,不能前进,延误了到达的期限。按秦朝法律规定,戍卒不按期报到,要被处死刑。在这生死关头,身为戍卒屯长的陈胜、吴广秘密商议反秦,“举大计”,他们以“鱼腹丹书”、“篝火鸣狐”制造舆论,杀死押送戍卒的两个秦朝军官,发动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以“大楚”为号。900个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首先攻占了大泽乡所在的蕲县。接着,分兵两路向东西两面发展:一路由符离(今安徽宿县东北)人葛婴率领向东挺进;主力由陈胜自己率领,向西进攻秦王朝统治的腹地。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陈胜领导的起义军横扫数百里,先后攻占了铚(今安徽宿县西南)、酂(今河南永城)、苦(今河南鹿邑东)、柘(今河南柘城北)、谯(今安徽亳县)等5个县城。起义军所到之处,广大贫苦农民热烈响应,进入陈县时,起义军已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1000多人,步卒数万人了。
陈邑(今河南淮阳)在西周至春秋时曾为陈国首都。陈国后为楚国所灭,战国末楚国曾将都城迁于此。秦统一后,这里是陈郡首府,城池坚固,为秦王朝重要城市之一。陈胜领导的起义军进至陈县境内,秦朝郡守、县令均闻风而逃,唯郡丞率秦军抵抗,结果被起义军杀死。陈邑是秦末农民起义军攻占的第一个大城市,在这里,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一说国号为“楚”),建立了政权。
陈县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3],“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4]刘邦(公元前256或247年—前195年)在沛县(今江苏沛县),秦嘉、董緤、朱鸡石、郑布、丁疾等在淮北,郦商在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项梁、项羽在吴县(今江苏苏州),王陵在南阳(今河南南阳),还有彭越、英布等皆揭出反旗,反抗秦王朝的统治。不少六国旧贵族、官吏、方士也在反秦的旗帜下,投奔陈胜、吴广起义军,如张耳、陈余、蔡赐、魏咎、周市、周文、朱房、胡武等,连孔子的八世孙孔鲋也“持孔氏礼器,往归陈王。”[5]
立足陈县后,陈胜部署起义军分多路向秦王朝发动攻势:一路由假王吴广及田臧、李归等率领,进攻通往关中的门户——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一路由宋留率领,经南阳直叩通往关中的另一孔道——武关;主力由周文(?—公元前208年)率领,绕过荥阳,径直西进,入函谷关,直插秦王朝的都城——咸阳;又派武臣、张耳、陈余进军赵地,邓宗进攻九江,召平进攻广陵,周市夺取魏地。
荥阳乃是中原重镇,为通往关中的必经之地。它是秦三川郡郡治所在地,由秦丞相李斯之子、郡守李由率重兵把守。该城四面被高山沟谷环绕,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吴广军进至城下,李由坚守不出,据险抵抗,起义军久攻不下,与秦军呈僵持状态。吴广的部下邓说、伍逢(也称伍徐)趁机攻占了荥阳附近的郏县(今河南郏县)、许县。
周文所率的农民军主力,一路势如破竹,仅几十天就横扫淮河、黄河流域,突破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此时,周文军已拥有兵车几千辆、步卒几十万人。是年九月,起义军进至距咸阳百来里的戏(今陕西临潼东北),震撼秦廷上下。
此时守卫秦都咸阳的秦军只有5万人,秦二世获知起义军已兵临城下的消息,惊恐万状,后采纳了少府章邯(?—公元前205年)的建议,急令赦免在骊山修墓的几十万刑徒和“奴产子”(私家奴隶所生的儿子)的奴隶身份,发给武器,命章邯统帅,编成军队,迎击起义军,同时从边塞调回王离之军约20万人,南下扑灭起义烈火。
在这关键时刻,反秦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裂。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陈胜派出进军赵地的武臣(?—公元前208年)、张耳、陈余攻占邯郸后。在张耳、陈余的煽动下,武臣自立为赵王,封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使反秦起义队伍内部出现裂痕。陈胜闻讯异常恼怒,但为顾全大局,共同对敌,只好承认武臣的称号,并命令他急速率兵西入关中,支援周文。此时周文军已深入关中,吴广困住荥阳秦军主力,若武臣从河北直插关中,必将给秦王朝以致命打击。然而武臣在张耳、陈余的唆使下,拒绝执行陈胜的命令,按兵不动,袖手旁观,并乘机扩大势力,在河北抢占地盘,他派部将韩广攻取燕地,派李良攻取恒山郡(郡城在今河北正定县南),派张黡(yǎn,音掩)攻取上党郡(郡城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
韩广攻占燕地后,在那里自立为燕王。由陈胜派往北方攻打魏地的周市,在得手后也擅立魏国旧贵族魏咎为魏王。齐国旧贵族田儋趁乱在狄县(今山东高青县高苑城西北)自立为齐王。这些人称王后,完全不听陈胜的号令,拼命发展自己的割据地盘,放弃了反秦斗争,分散了起义军的兵力,使秦王朝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陈胜、吴广起义军。
章邯率领几十万骊山刑徒和“奴产子”改编的秦军,对沉浸在顺利进军喜悦中的周文军发动了突然进攻。这支秦军虽系被赦免的骊山刑徒和“奴产子”,但他们对秦王朝抱有幻想,一心想作战胜利后回归故乡或成为身份自由的人,故有较高的作战积极性,战斗力颇强。而起义军统帅周文仅在楚将项燕的军中当过一名预卜吉凶的小官吏——视日,缺乏统兵作战的经验。他所率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大部分是进军途中刚刚参加进来的起义农民,未经严格训练,缺乏战斗经验,更未经历过大战。同时,赵义军缺乏粮食和必要装备,又是孤军深入秦王朝腹地,没有后援,因而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在秦军的突袭之下,周文军虽顽强战斗,但无法抵挡,不得不退出函谷关,在函谷关以东的曹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固守抵抗,苦战两三个月,终于失利。最后周文退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浴血奋战十余日,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自刭,起义军溃散。
打败周文后,章邯军又向围困荥阳的吴广起义军猛扑过来。吴广军因久攻荥阳不下,士气低落。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起义军内部发生内讧,吴广部将田臧等人因与吴广在战略上有分歧,便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献其首于陈王”。陈胜无奈,只得赐田臧为令尹、上将军,让他统帅荥阳起义军。田臧留李归继续围困荥阳,自己率主力迎击章邯军,与之决战。双方大战于敖仓(今河南荥阳县东北),结果起义军大败,田臧死于军中。章邯乘胜进攻李归,荥阳城内的李由也领兵杀出,李归兵少将寡,虽英勇搏战,终不敌强敌两面夹击,战死疆场。章邯又分兵击败了郏县的邓说和许县的伍逢。2人退归陈邑,陈胜将邓说处死。
秦二世得知秦军获胜的消息,又增派大批军队出关,协助章邯作战。章邯率大军进逼陈邑。此时,陈邑起义军兵力十分单薄,派出的军队:武臣已为部将所杀,张耳、陈余又另立赵歇为王,不肯出兵援助陈胜;周市也割据自保,不发一兵;进攻广陵的召平和进攻九江的邓宗又一时无法回援。面对强敌的进攻,陈胜急令上柱国蔡赐迎击章邯军,结果也未能阻住秦军,蔡赐战死。最后陈胜亲自与将军张贺于城西迎战秦军,终因力量过于单薄,为秦军击败,张贺也战死,陈邑失守,陈胜率小部起义军向东南且战且退。十二月,陈胜退至下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被其御者庄贾杀害。庄贾投降秦朝。陈胜的部将吕臣获知消息,组织“苍头军”,反击秦军,夺回陈县,杀死庄贾。
陈胜死后,宋留率领的起义军还在开往武关的途中,其后路已为秦军截断,于是宋留下令调头后撤,绕过南阳,向东退却,一直退到新蔡(今河南新蔡县),遭到秦军的猛烈攻击,宋留投降,全军瓦解。宋留被押往咸阳,“车裂”而死。
至此,历经6个月之久、声势浩大的陈胜、吴广起义终于被秦王朝残酷地镇压下去。秦末农民战争转入低潮。
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军事角度而言,这次起义是在几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参加起义的基本群众都是未经严格训练、毫无作战经验的农民,他们凭着一腔热血,怀着对秦王朝的极大仇恨,参加了反秦斗争,这样的队伍对付少量秦军可以一战而胜之,打一些中小规模的战役也可以取胜,然而一旦遇到强敌,进行大规模战役就必败无疑了。加之,起义军中缺乏真正能统兵作战的军事将领,因此,即便起义军曾发展到几十万人,一遇秦军横扫便只能连连败退了。而作为出身贫苦农民的陈胜、吴广,他们不可能有较高的战略眼光,也不具备组织、协调各路起义军协同作战的能力,以致在战略战术上做出了许多错误举动,因此在强大的秦军进攻之下归于失败,便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