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战略思想

(四)刘秀的战略思想

刘秀是新莽末东汉初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杰出的军事将领和军事统帅。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表现出了比其同时代的军事人物略胜一筹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才能,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秀的战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善于纵观全局,以通盘全局的战略眼光决定重大的军事决策。昆阳之战,刘秀并非主帅,但他经过通盘全局的认真考虑,力排众议,使绿林军(汉军)终于作出了死守昆阳,为主力攻破宛城争取时间的正确决策,并抓住莽军的弱点和失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统一战争中,汉军先东后西,由近及远,联陇制蜀,各个击破割据势力的正确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更加体现了刘秀善于从战略全局上决策问题和驾驭战略全局的能力。

其二,政治战略与军事战略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交替运用。刘秀初入河北时,势孤力单,既无雄兵,又无战将,于是他采取了一些深得人心的措施,开展政治攻势,不仅获得了当地新莽旧吏和豪强的支持,甚至还得到了农民的一定支持,使他在1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就由白手起家到拥有了几十万大军,建立了基业,其间并未进行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战争,军事行动仅仅作为实行政治战略的辅助手段。以后在镇压赤眉,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刘秀更是以政治、军事双管齐下,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大力开展政治诱降活动,对敌诱之以利,迫之以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其三,善于观察形势,把握战机,适时、及时地进行战略重点的转移。当刘秀在河北壮大力量、羽翼丰满后,他及时地南下取得河内郡,占据中央要地,威胁中原重镇洛阳,然后一面坐观绿林赤眉火并,一面积极巩固后方,同时派邓禹西进,侍机进取关中。更始灭亡后,他立即取得洛阳,截断赤眉东归的通道;消灭赤眉后,他又立即展开了统一战争;当关东趋于统一时,他又将战略重点迅速西移,进攻陇蜀,直至最后统一全国。

其四,量时度力,力求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在刘秀的战略思想中稳中求胜、不急于求成的特点极为突出。根据具体战况,刘秀有时指挥汉军以疾风暴雨之势猛冲猛打,有时则以长期围困战法取得最后胜利,如黎丘围秦丰长达3年之久,舒城围李宪也达1年半之久。刘秀还经常采取以逸待劳,敌疲我打的方针击败对手。如镇压铜马军,刘秀坚营自守1个月,待铜马军粮尽退兵时,才挥军猛袭,大获全胜;平灭董宪,刘秀又以同样方法,再获胜利。刘秀还经常告诫部下,运用这种战法。邓禹击赤眉,吴汉攻成都均因违背了刘秀的这种作战思想而遭失败。以后冯异代替邓禹,坚决执行以饱待饥、以逸待劳的方针,在崤底之战大胜赤眉军,吴汉也吸取教训,终于攻克成都。

其五,广收人才,知人善用。刘秀到河北时,几乎孤身一人,但他很快就聚集了象邓禹、吴汉、冯异、寇恂、姚期、耿弁、耿纯等一大批文武之士,成为其统治骨干。在以后的战争中,他不断提拔可用之才,如来歙、臧宫、岑彭、马成等,同时还争取敌方有识之士,给予重用,如朱鲔、马援等,以致在刘秀军中集中了一大批文武兼备、能独挡一面的将帅,这在历代开国功臣中都是不多见的,他们对东汉王朝的建立和统一,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后汉书·邓禹传》。

[2]《后汉书·邓禹传》。

[3]《资治通鉴》建武二年。

[4]《后汉书·马援传》。

[5]《后汉书·马援传》。

[6]《后汉书·吴汉传》。

[7]《后汉书·彭宠传》。

[8]《汉书·盖延传》。

[9]《后汉书·盖延传》。

[10]《后汉书·庞萌传》。

[11]《后汉军·耿弇传》。

[12]《后汉书·隗嚣传》。

[13]《后汉书·冯异传》。

[14]《后汉书·隗嚣传》。

[15]亦称关楼、望楼,建于浮桥桥面之上,既可瞭望敌情,又可发射箭矢。

[16]《后汉书·岑彭传》。

[17]《后汉书·吴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