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制度及作战部队的统御
东汉中央也置有若干将军,“掌征伐背叛”[51],以大将军为长,以下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均位比三公。另外还有前、后、左、右将军等。东汉前期将军之职并非常设,临战由皇帝亲自任命,战后即罢。如光武时,吴汉以大将军任大司马之职,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另有前、后、左、右等杂号将军众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明帝即位之初,以其弟东平王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以公上”,数年后罢。章帝时,西羌反,以其舅马防为车骑将军征讨,还军后即罢。和帝时,也以其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班师后升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师后免去大将军官号。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又以其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讨,班师后也升为大将军,地位与窦宪相同,但数年后也罢去官号。自安帝以后,“政治衰缺”。始以其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置不罢,为朝廷中的最高长官。顺帝时,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地位尊宠[52]。甚至规定,大将军上朝,由谒者在前引导。并“增掾属、舍人、令史、官骑、鼓吹各十人”[53]。大将军之下,有长史、司马各一员,司马主兵,职如太尉;从事中郎二员,“职参谋议”[54],以及“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55],“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56]。另据《东观书》:“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57]。
除上述将军外,东汉还有大量杂号将军或大将军,如强驽将军、积驽将军、楼船将军、越骑将军、虎牙大将军、征西大将军、横野大将军等等,多系临时设置。
将军所统作战部队的编制为部曲制。部以上为军,不定编,长官即将军。部也称校、营,是作战部队的基本建制单位。东汉大将军领五部,每部以校尉为长官,助手为军司马。部下为曲,曲以军候为长官。曲卞有屯,长官为屯长。部校尉有缺,由军司马代统。军司马的副职有军假司马、假侯。“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58]。其余将军“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