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 大规模反击战的序幕
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豪绅聂翁壹献计,建议乘匈奴与汉“和亲”,疏于戒备之机,设计诱其入塞,以伏兵袭击,必能大获全胜。大行(官名。掌接待宾客)王恢十分赞同,力主依计而行。武帝心动,乃决定诱击匈奴军。
武帝命御史大夫韩安国(?—公元前127年)为护军将军,以卫尉李广(?—公元前119年)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诸将皆属护军将军。汉军伏兵30余万于马邑附近的山谷中,以待匈奴军。王恢、李息、李广别领军出代地准备攻取匈奴军后队辎重。
一切准备停当,聂翁壹入匈奴,见军臣单于,诈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11]。军臣单于信以为真,立即调动军队准备入塞,并遣使随聂翁壹赴马邑。聂翁壹入城,杀一死囚,悬其头于马邑城上。匈奴使望见,急忙回报军臣单于:“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12]。军臣单于立即引10万余骑南下,入武州塞(今山西左云县境内),进入汉境。
汉军为不使匈奴疑心,故意令马邑民众将牛马羊等牲畜散放于野外。匈奴军行至距马邑百余里时,军臣单于发现牲畜遍野,却无放牧之人,顿起疑团,急令攻取汉军一个烽燧。当时雁门尉史传达军令至此,见匈奴军到,便退守此烽燧,结果被俘,在军臣单于的威胁下,他供出了汉军的计划。军臣单于大惊,急令撤兵。出塞后,军臣单于仍余悸未了,称:“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13],封尉史为“天王”。
汉军久等匈奴军不来,后知匈奴军已退,急忙撤伏追赶,直至塞下,匈奴已远去,乃罢兵。王恢等将兵3万,见匈奴不曾与汉伏兵接战即退,遂不敢攻取其辎重,眼睁睁地看着匈奴军退去。这样,汉军大发兵30余万,皆无功而还。
西汉朝野上下对此战十分不满。武帝对王恢怯战怕死,不敢出击匈奴军辎重的行为十分恼怒,他对劝他不要杀王恢的太后说:“首为马邑事者,(王)恢也,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14]。王恢闻此言,遂自杀。
马邑伏击战失败,汉与匈奴的“和亲”关系正式破裂。从此揭开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