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驱匈奴之战
2025年09月26日
2.北驱匈奴之战
秦在南征百越的同时,对北方的强敌匈奴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攻势。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大部族,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南达阴山一带,北抵今贝加尔湖附近,过着游牧生活。当战国后期,匈奴正处于原始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阶段,此时,中原各国忙于兼并战争,与匈奴接壤的秦、赵、燕3国对北方的防御力量大为减弱,匈奴得以迅速扩张势力,并乘虚南下,占有河套及河南地(河套以南的地方古称“河南”),对秦的后方造成极大威胁。由于匈奴男女老少皆长于骑乘,勇猛凶悍,骑兵强大,机动性强,加之其地域苦寒,故秦对之采取了有别于征伐百越的战略方针,即驱逐南下的匈奴,收复失地,固守北边。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公元前210年)受命率30万大军北攻匈奴。秦军的部署:蒙恬自率主力,经今陕西榆林进击河套北部;另一路出萧蒹关直趋河套南部。秦军进兵突然,来势迅猛,匈奴措手不及,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秦军顺利夺回河南地。第二年春,秦军渡黄河北进,兵威势猛,匈奴深为恐惧,向北退去,秦军攻占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阳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等地,设置了34个县,并重新设置九原郡。至此,秦北驱匈奴之战胜利结束。随后,秦始皇命蒙恬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把从前战国时秦、赵、燕3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全长5000余里的新的长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始皇下令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屯垦,以阻止匈奴军事进扰,并开发边境。
为了镇服匈奴,秦始皇命蒙恬继续屯守于塞外,并以长子扶苏为监军。蒙恬死以前,匈奴始终不敢侵犯秦的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