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禁卫军的兵力配备

1.中央禁卫军的兵力配备

光禄勋属下部队有三: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无常员,多至千人”[9],“皆父死子代”[10];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无常员”[11],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12],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卫尉属下:南宫卫士令统“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13];北军卫士令统“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14];左都候统“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15];右都候统“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16];七宫门司马下属约七百人。共二千七百人左右,较之西汉南军卫士一、两万人相差悬殊,且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今河南临泉)、鲖阳(今河南临泉西)、公安、细阳(今安徽阜阳北)四县所谓“农野谨钝之人”[17],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东汉执金吾(中尉)不再统领北军,其属下仅缇骑(骑兵)二百人,持戟(步卒)五百二十人[18],任务是警卫宫城之外,洛阳城门以内,“月三绕行宫外”[19]。缇骑多为富家子弟,执行任务时“舆服导从,光满道路”,威武彪俊,华贵无比,为时人所欣羡,连光武帝刘秀都曾感慨道:“任宦当作执金吾”[20]。与缇骑形成鲜明的对比,持戟多出身寒门,不如缇骑那样光彩夺日。缇骑、持戟均非征发而来,系招募编成,这一点也与西汉不同。

东汉北军仅指西汉武帝时扩建的八校尉军,但已压缩为五营,由五校尉分统,兵员为三千余人,远远低于西汉时的数万人,其中屯骑校尉之下“员吏(一)百二十八人,领士七百人”[21];越骑校尉之下“员吏(一)百二十七人,领士七百人”[22];步兵校尉之下“员吏七十三人,领士七百人”[23];长水校尉之下“员吏(一)百五十七人,乌桓胡骑七百三十六人”[24];射声校尉之下“员吏(一)百二十九人,领士七百人”[25]。其兵士最初系由刘秀的元从士兵改编而成,以后父死子继。而长水校尉所属乌桓胡骑,很可能就是原刘秀手下的渔阳突骑。另外,安帝时,因国用不足,采纳群臣建议,凡“吏人入钱谷”[26]者,可据数额得为关内侯以至五营士。这样,北军中又增加了大量“商贾惰游子弟”[27],他们大都是洛阳人,故《九州春秋》曰:“五营士生长京师”,这与西汉北军多来自三辅地区也完全不一样。

东汉中央禁卫军不仅兵员较之西汉时大为减少,而且素质也大为下降,战斗力远远不如西汉禁军。以五官中郎将和左、右中郎将所属郎官为例,西汉时多系武士,能征善战,而东汉时则多从孝廉、博士弟子等文士中选拔,作侍从文官,不能上阵征战,地方官吏有缺,常从郎官选补。其余各军在东汉前期虽多次投入战斗,取得过一些胜利,如北军五营曾从窦宪伐北匈奴,取得很大胜利[28],以后又曾与左、右羽林骑随邓鸿、何熙镇压南匈奴[29],及随邓骘、马贤、张乔等镇压西羌[30],均取胜,但也时有败绩,战斗力不是很强。以后,中央禁卫军越发不习于兵,忘战日久,至东汉末已毫无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