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大宛之战
大宛,中亚古国,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中、上游。该国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著称,号称天马子。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到过大宛,受到大宛王的热情接待汉武帝听张骞说大宛出产良马,便遣使持千金及金马赴大宛求购。大宛王毋寡爱其宝马,不愿给汉,汉使以大军将至相威胁。毋寡认为西汉远在东方,不会派大军远袭大宛,乃袭杀汉使,掠走其财物。
汉武帝闻使者被杀,财物被劫,不禁大怒,立命李广利任贰师将军,发兵数万远征大宛。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军出征,一路所经各国都不愿向汉军提供食粮,饮水,闭城抗拒汉军。李广利只好逐个攻打,能攻取的,汉军可以得到一些粮食、饮水;连攻数日不能下者,只好绕城继进。汉军一路消耗过大,到达大宛东境郁成城时,仅剩数千人,且个个饥饿疲困。郁成城守军顽强抵御,汉军攻城不克,自己却伤亡惨重。李广利见汉军锐气已尽,连郁成城都不能攻克,更何况大宛都城了,于是下令撤军,回到敦煌。这次出征前后两年时间,汉军生还者不过十分之一、二。李广利上书请求罢兵,汉武帝十分不满,下令玉门关守将不许李广利军一人入关。李广利心中恐惧,只好屯兵敦煌。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夏,浞野侯赵破奴击匈奴,其所部2万骑兵全军覆没。朝臣以为应停止进攻大宛,专力打击匈奴。汉武帝认为,大军已发,却不能降伏大宛小国,有损汉在西域的威望,西域诸国将轻视汉朝,不利于汉对西域的统治,因此他坚持要征服大宛。他将竭力反对出兵大宛的邓光等人下狱问罪,然后动员全国的力量准备第二次远征。他下令赦免囚徒,让他们从军,又调集“恶少年”及边骑6万人,交李广利指挥,还有大量自愿从军者,远征军总数约10万之众。另外,还征集了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数以万计,驮运军粮及兵器弓弩等。受命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有50余位校尉。由于大宛城的用水都是引自城外,汉武帝下令征集了大批水工,用以断其水源,并利用引水入城之孔道攻入城内。为加强边郡防卫,汉武帝还增调戍甲卒18万,驻于酒泉、张掖以北,置居延、休屠2部都尉分统,卫宿敦煌,又发天下七科谪,负责给李广利军远送军粮。在去敦煌的路上,人车相连,络绎不绝。汉武帝还拜两位颇知马者为执驱马校尉,以待攻破大宛后挑选良马。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命李广利再度远征大宛。这次汉军人多势众,声势浩大,沿途小国不敢对抗,纷纷开城出迎,供给食粮和饮水。只有轮台(今新疆轮台)抗拒汉国,闭城紧守。汉军攻数日,破城,屠轮台,此后无人敢挡。为了便于沿途获得足够的食粮和饮水,汉军分作数队西进,李广利率主力3万人首先抵大宛。大宛出兵迎敌,被汉军杀败,宛军退守郁成城,企图象上次那样拖垮汉军。李广利吸取教训,不再与郁成城守军纠缠,绕过该城,直袭大宛都城贵山城,首先切断其水源,然后将贵山城团团包围,日夜攻打,连攻40余日,破其外城,杀大宛勇将煎靡。大宛统治集团内部终于发生内讧,其贵人多怨大宛王毋寡匿宝马、杀汉使,招致如此大祸,于是共同杀死毋寡,遣使持毋寡首级赴汉营求和,表示愿将良马驱出供汉军挑选,如果不许和,则杀尽良马,与汉军血战到底。此时,康居派兵来救大宛,驻在附近。李广利又获知贵山内城已有汉人帮助宛人凿井取水,且存粮尚多,他与众将商议,首恶者毋寡已除,如果不许大宛降,其拼死坚守,汉军久攻不下,待汉军疲极,康居再来进攻,汉军就危险了,于是答应大宛的要求,停止进攻内城。大宛也赶出所有马匹,任汉军随意选取,同时还供给汉军大量粮食。汉军取其宝马数十匹,中等以下马3千余匹。又立大宛贵人中过去对汉亲善的昧蔡为大宛王,与他盟誓后,撤兵东归。汉军始终未能进入贵山城内城。从此大宛服属西汉。
李广利大军舍弃郁成城,西攻贵山城之时,在其大军之后,校尉王申生和曾任鸿胪之职的壶充国率千余人的一支汉军到达郁成城。王申生向郁成城守军索要食物、饮水,被拒绝,于是他轻率地下令攻城。此时,李广利大军已西去200里,郁成城守军侦知王申生人少势孤,便于一日清晨以3千兵马出城突袭汉军。王申生全军覆没,仅数人逃脱,报告李广利。李广利命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打郁成城。经过激战,郁成城守军终于抵敌不住,战败投降,郁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率军追至康居,向康居要人。康居见大宛已破,遂将郁成王交与上官桀。上官桀手下上邽骑士赵弟在途中杀郁成王。
汉军击败大宛,威震西域。西域诸国纷纷遣子弟入汉贡献,并作为人质。汉武帝对讨伐大宛的胜利,十分欣慰,封李广利为海西侯,赵弟为新畤侯。从征将士升任九卿者3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余人,千石以下千余人。
破大宛后,西汉自敦煌以西至盐泽,沿途修筑烽燧亭障,并在轮台、渠犁一带实行军事屯田,置使者校尉管理,为去西域的汉使提供住处和食粮、饮水。在西域都护正式设立之前,使者校尉实际上成了代表西汉政府领护西域各国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