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种与兵种的变化

(二)军种与兵种的变化

西汉的军队分中央直辖军和郡国兵2部分。

中央直辖军是西汉军队的核心部分,最为精锐,兵力最多时曾达6万5千人,分为皇帝侍从郎卫[6]、南军、北军3部分。

皇帝侍从郎卫属禁军,负责把守宫殿门户及警卫殿内廊署,兼充仪仗,由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统御,无一定的员额,常多至千人。入选为郎者或为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子弟、或由文学、技艺进用、或因捐纳资财而入充。为郎者享有较高的俸禄,又因与皇帝接近,升迁调任他官的机会较多,所以是西汉仕途的主要来源,西汉前期文武大臣多由郎出身。

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和对匈奴作战的需要,选拔陇西、天水、安定、上郡、北地、西河6郡所谓家世清白之良家的强壮勇武、精通武技并善骑射的子弟,增设建章营骑和期门。建章营骑因选6郡良家子弟宿卫建章宫而得名。后更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分为左、右两骑,长官为羽林中郎将。其兵员额不定,随时有所增减。期门因武帝喜微服私行,特约定卫士在某门下等候扈从而得名,多时达千人。平帝时更名虎贲郎,言其甚猛,如虎之奔。长官为虎贲中郎将。武帝时还在羽林中附设羽林孤儿,由从军战死的将士子弟组成,不定编。孤儿幼时收养军中,教以五兵(矛、戟、弓、剑、戈),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成后,编成部队,执行与羽林、期门相似的任务。

羽林郎、期门郎和羽林孤儿统有郎中令领导,具有世袭兵性质,父死子代,不采取更代办法,其地位、待遇与郎相同,优秀者也可以转为他官,西汉中后期名将,多由此出身。

南军也属皇帝禁军,由卫尉统御,因其屯驻于长安城南的皇宫而得名。指挥所设于宫墙内,卫士们沿宫墙内分若干屯驻扎,负责宫门禁卫及宫内的巡察。西汉前期南军卫士多达2万人,武帝时缩减至1万余人。其卫士均以京畿三捕地区以外的内地郡国中的正卒担任,役期1年,每年定期轮换,卫士的往返路费、服役期间的生活费用统由朝廷发给。西汉政府对南军卫士的迎送颇为重视,不仅卫士到京要由丞相亲自迎劳,而且岁终罢遣举行会餐时,皇帝还要亲临慰勉。南军卫士在执行任务时,与郎卫有协同关系,但互不隶属,各自独立。

北军是守卫京师的常驻部队,由中尉统领,因其营垒多在长安城北部而得名。兵员较多,训练、装备精良,战斗力超过南军。平时负责京师长安及三辅地区的警卫,每月3次徼行宫外,与南军相为表里,战时往往部分或全部随将军出征。北军的士兵为征自三辅地区(即京师附近的3个政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的正卒,番期为1年。这是西汉皇帝亲自掌握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武帝时,北军得到进一步扩充,除北军原有兵力外,增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7部兵,每部1000人左右,各以校尉统领。新增7部兵,除长水、胡骑多为降汉的匈奴兵外,其余多为汉人,仍以募自三辅地区居多,他们终身为伍,不轮番服役,具有世兵性质。武帝时还曾设城门校尉统领的城门屯兵,负责守卫京城12个城门,也归北军统辖[7],其士兵来源与南军相同,征调自内地诸郡国。北军中还有一支装备华丽精强,被称为缇骑的骑兵部队,主要执行京城巡察的任务。新莽时,北军有精兵数万。

南北军除文帝即位时曾以原代国(文帝即位前为代王)中尉宋昌为卫将军,统一指挥南北军,和后来周亚夫以车骑将军身份统一指挥过南北军外,在多数情况下各自独立,互不相属,甚至互相牵制。宋人山斋易氏曾论议道:“汉之兵制莫详于京师南北军之屯,虽东西两京沿革不常,然皆居重驭轻,而内外自足以相制,兵制之善者也。盖是时兵农未分,南北两军实调诸民。犹古者井田之遗意。窃疑南军以卫宫城,而乃调之于郡国;北军以护京师,而乃调之于三辅,抑何远近轻重之不伦耶?尝考之司马子长作《三王世家》载公户满意之言曰:‘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郡国去京师为甚远,民情无所适莫可,缓急为可恃,故以之卫宫城,而谓之南军;三辅距京师为甚迩,民精有闾里、墓坟、族属之爱,而利害必不相弃,故以之护京城,而谓之北军,其防微杜渐之意深矣。”[8]

西汉的地方部队——郡国兵,分别由各郡郡守(后改称太守)、郡尉及诸王国的中尉(后改称都尉)统领,主要屯驻于各郡郡治、国都及都尉治所,各县也驻有少量部队。士兵均为本郡、国的适龄男子,服役期为1年。郡国兵平时接受军事训练,维持地方治安,战时受征调出征。每年八、九月举行“都试”(也称“秋射”),太守、都尉等都到场检阅,士兵经“课殿最”(对士兵的考核,上等称“最”,下等称“殿”),划分等级。一年服役期满,士兵回乡,成为国家的预备兵,遇战事,还要随时应征入伍。郡国兵的征调、发兵等权力统归中央朝廷。但在西汉初,由于诸王权力较重,王国兵对于中央朝廷具有相对独立性。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王国兵的相对独立性大大减弱,到武帝时,经过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才真正统一了全国军事上的指挥权,有效地掌握了郡国兵。

西汉郡国兵的训练、培养,多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西汉军队和秦军一样,仍分为轻车(车兵)、骑士(骑兵)、材官(步兵)、楼船(水军)4个兵种。一般说来,车兵主要由平原诸郡国训练;骑兵以西北、北方诸边郡及三辅地区最为精锐;步兵多出自西南山区及各平原地区;水兵主要出自东南沿海及水乡泽国地区。

在西汉军队的诸兵种中轻车和骑士的变化最大。骑兵在楚汉战争时已显示出了强大的威力,楚汉双方都曾大力发展骑兵部队。但是在西汉前期,骑兵和车兵基本上还是配合作战,车兵在汉军中仍然占有相当的地位。如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汉“发车千乘,骑十万”[9]御敌。可见此时汉军中车兵与骑兵并重。武帝即位后,随着与匈奴的频繁交战,在战争中汉军车兵与匈奴骑兵相比,越发显现出其笨拙、迟缓、被动的弱点,于是汉军骑兵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可以单独完成战役任务的独立兵种。在汉军对匈奴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最大规模的3次战役中,汉军每次都出动了数万骑兵,行程千里,奔袭匈奴,尤其是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汉军出动10万以上的骑兵,进行了离本土最远的一次骑兵会战,打败了匈奴。在这些战役中车兵、步兵基本不再充当战争的主角,而多用于后勤运输。

汉军骑兵有重骑兵与轻骑兵之分。重骑兵的骑士、马匹体型高大,骑士披甲,持长矛类武器,冲击力强,多用于冲锋陷阵;轻骑兵的骑士、马匹体型较小,骑士不带甲,持弓弩等武器,机动灵活,速度快,适于长途奔袭。

汉军骑兵装备较秦军也有了较大改善,出现了适于马上斩劈的环柄长铁刀,其他兵器还有矛、剑、弓弩、盾牌等。但西汉时,马鞍、马蹬仍未出现,多少影响了骑兵战斗力。

西汉车兵虽然自武帝以后在战争中逐渐淘汰,但各地仍训练车兵。平时用作仪仗,如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附,武帝曾发车2万乘迎接,以壮声色;战时用于后勤运输,输送辎重和运送伤病员,军队宿营用其构成军垒。甚至在平原地区作战,仍有使用。

西汉步兵与秦军比,变化不如车兵、骑兵大。但是,随着冶铸技术和锻造工艺水平的提高,汉军所持的兵器的质量、数量均有很大发展。西汉初,铜、铁兵器并用,中期以后,铁兵器大大增加,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同时钢制兵器也增多起来。

西汉的水军较秦军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水军体系,建造了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船舰。西汉水军有楼船、戈船、下濑等战舰。楼船船体高大,船上置楼,可以射远;戈船配备戈类长兵器,用于与敌船近战;下濑较轻便,可以在水流湍急或有碛石的河流中航行。西汉水军庞大,仅江淮以南楼船就有十多万人。一次战役能出动战舰2千余艘,士兵20万人,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军平灭南越赵氏割据政权,就以水军为主。此外,西汉还建有既能水战,又能陆战的楼船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