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事统御机构的变化
东汉前期,如秦及西汉,皇帝是全国军政的最高决策者,国家的各项军事制度、战略方针、重大战役的部置、国防建设的重要措施等,均须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定。但是,自和帝以后,诸皇帝多年幼,皇太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执掌军政大权。有关军事的决策名义上虽仍以皇帝诏令等形式发布,但实质已不具有最高权威性了。
东汉中央军事统御机构,在光武帝刘秀时,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进行了一些调整。
东汉建立后,刘秀鉴于王莽篡汉的教训,不信任大臣,以设在宫中的尚书台为国家政务中枢。尚书一职在秦和西汉时不过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掌殿中传达诏令等事。因其接近皇帝,为皇帝近臣,故多为皇帝亲信。以后逐渐参预政务,至武帝时,地位渐重,其职权扩大到替皇帝裁决并下达章奏。成帝时设尚书5人,开始分曹办事。刘秀时扩充为尚书台,名义上仍属少府,实际上与中央政府脱离,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不仅参预机密、受理章奏、起草和宣布诏令,而且参与国防、战略的各项决策。尚书台成为东汉中央实际上的最高军事统御机构。
东汉时,太尉的职权较之西汉时有所扩大。西汉后期,大司马(太尉)名列三公之首,为首席宰相。东汉改大司马复称太尉,仍为三公之首,领导中央政府,是全国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同时由于地方郡国兵的罢省,太尉的实际军权不重,东汉皇帝对太尉的戒心远不及西汉。因而东汉太尉与西汉太尉(大司马)名同实异,职权较重。而且属官也较西汉大大增加。有“掾史属二十四人”[32],分为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等,其中尉曹“主卒徒转运事”[33],兵曹“主兵事”[34],与军事有关。另外还有“令史及御属二十三人”[35]。东汉九卿分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归太尉直接领导。东汉太尉虽为外朝官领袖,但加“录尚书事”也可预政,有时甚至统领尚书台,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皇宫宫殿门户的宿卫仍由光禄勋负责,其属官有五官中郎将,“主五官郎”[36];左中郎将,“主左署郎”[37];右中郎将,“主右署郎”[38];虎贲中郎将,“主虎贲郎习射”[39];羽林中郎将“主羽林郎”[40];羽林左监,“主羽林左骑”[41];羽林右监,“主羽林右骑”,以及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在直中”[42]。
卫尉仍“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43]。其属官有: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阙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44];南宫卫士令,“掌南宫卫士”[45];北宫卫士令,“掌北宫卫士”[46];左右都候,各一人,“主剑戟士,徼循宫,及天子有所收考”[47],另外还有七宫门司马,即南屯司马、仓龙司马、玄武司马、北屯司马、朱爵司马、东明司马、朔平司马,分主南宫平城门、东门、玄武门、北门及北宫南掖门、东门、北门。“凡居宫中者,皆有口籍于门之所属。宫名两字,为铁印文符,案省符乃内之。若外人以事当之,本官长史为封启傅;其有官位,出入令御者言其官”[48]。
东汉京城洛阳的警卫虽仍名为执金吾负责,但实际上虎贲郎、羽林郎、羽林左右骑及北军五营士等都参与京城的警备,因而其职权大为缩小,仅以备水火非常之事为主[49]。手下数百缇骑、持戟更多的意义是示威显仪。其下属还有武库令一员,负责保管中央武库中储备的武器装备。
东汉北军不属光禄勋,而直隶皇帝,以北军中候掌监,秩六百石;由五校尉即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分统。五校尉均为比二千石吏,互不相属,共同担负京城守备及车驾扈从的任务。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斗激烈。灵帝时,外戚大将军何进控制北军五营、羽林军,宦官遂创建西园宿卫禁军,设八校尉分统,称西园八校尉。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统于蹇硕”[50]。从此,宦官、外戚分掌兵权,互不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