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通西域的战争

八、西汉通西域的战争

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

狭义的西域,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36个小国,后又分为50余国。

西域诸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周边。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抒弥、于阗、皮山、莎车等国,被称为“南道诸国”;在盆地的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北道诸国”;在盆地西南、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语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人口最多,才8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等与邻国交换粮食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楼兰人就懂得制造铁兵器。

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种人。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63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

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踰葱岭,可至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踰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

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

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声望,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并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

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通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西方。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