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古代第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
《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自称“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①强调“民本”、“兵本”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三略》开篇即指出:“夫主将(治理、统率)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摧毁)。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人心向背,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这里的“英雄”指德才杰出的文臣武将,“通志于众”的“众”指民众、庶民。它不仅强调收揽英雄之心,同时指出君主的意愿要与民众相贯通,强调上下要同心,体现了它的“民本”思想。《三略》认为:“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它还指出:“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这里的“贤”也即“英雄”。《三略》十分重视收揽“英雄之心”、“民心”。对于“英雄”,它认为不仅要“使贤如腹心”,而且要“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依功进行封赏,并且“赏功不逾时”;对于庶民百姓,它强调要广施恩惠,爱护民众,具体应做到:“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这样既可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同时也增加了国力。《三略》还引用《军谶》:“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的思想,强调富国先富民,只有国富民强,才能克敌制胜。从注重收揽人心的角度出发,《三略》指出治国统军的根本在于“察众心,施百务”,即体察各类人物的心理特征和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列举出20个心态各异的人物,一一提出治理办法,总的原则是,消灭怀有敌意的人,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三略》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军略上,即是“兵本”思想,强调士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并指出“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三略》的“兵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②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三略》借《军谶》之语,指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并解释说:“柔者,德也;刚者,贼(祸害、灾难)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因此只有“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才会使国家强盛,前途远大,单纯用柔用弱或用刚用强,都将使国家衰弱、灭亡。《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改变,“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因敌转化”。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它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③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对战略要地的占领和控制,要求“获固守之,获厄(险要关卡)塞之,获难(冲要)屯之(派兵屯驻)”。这种思想既是对前人关于在险要地形用兵战术的继承,又是对秦汉以来战争经验的总结。但是《三略》把它提到了战略高度,这在以前的兵书中是没有的。它是基于秦汉以来,战争的规模和范围,都较之先秦时期有了极大的发展,动辄数十万,征战数千里,战略要地的作用也明显增大,夺取或失去某一个要地,往往可以导致全局的成败这样的实战经验而提出的。这种战略思想的出现是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又一重大进步。《三略》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克敌致胜的战略原则,即:“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示弱使其麻痹),敌佚去(调动)之,敌陵(气势旺盛)待之,敌暴绥(退军)之,敌悖义之(以正义之措对付),敌睦携(离间)之。顺举(利用敌错误之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发布檄文声讨敌人的不仁之举),四网罗之”,对先秦以来的用兵经验进行了比较完备的概括和总结。④提出了一系列统兵治军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将帅应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指出:“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交锋)”,并引用越王勾践洒酒于河,与士卒同流共饮的故事,说明士卒虽不可能品尝出河中的酒香,但他们会因为将帅能与自己同甘共苦而拼死杀敌。《三略》还引用《军谶》的内容,具体指出:“军井未达(挖掘到出水处),将不言渴;军幕(帐蓬)未办(搭好),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并且要求将帅“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申明这就是“将礼”。《三略》说:将帅与士卒同安危,则“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将帅“蓄恩不倦”,则其士兵可“以一取万”,战无不胜,再次强调将帅与士卒同安危,共患难,将帅时刻关心士卒的重要意义。《三略》还要求将帅必须赏罚分明,号令严明。它引用《军谶》之语,首先阐明了“赏”与“罚”的关系,指出:“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对于如何进行奖赏,《三略》具体指出,要把“崇礼”(礼节)和“重禄”结合起来运用,因为“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它十分推崇《军谶》:“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以及“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的军谚,指出:“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并称:“礼赏不倦,则士争死”。《三略》还认为赏罚分明是将帅确立权威的重要手段之一,指出:“赏罚明,则将威行”,同时将帅还要做到号令严明,因为:“将之所以威者,号令也”,并称:“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而“乱将(软弱少威,号令不明,指挥紊乱之将)不可使保(统御)军”,因为“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申明赏罚必信,号令严明是治军统兵的基本原则。⑤对于作为将帅的条件《三略》也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它指出:“夫将者,国之命也。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正因为如此,它借《军谶》的内容,指出在个人品质方面,将帅应具备:“能清(廉洁无私)、能静(沉着冷静)、能平(处事公允)、能整(整肃军纪)、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等“八德”,同时在知识和才能方面应具备“能知国俗、能图(熟知)山川、能表(明察)险难、能制(控制)军权”等能力。但除此之外,《三略》又进一步提出,将帅还必须懂得政治和熟知历史,对于“仁贤(仁人、贤人)之智,圣明(君主)之虑,负薪(平民百姓)之言,廊庙(朝廷)之语,兴衰之事”都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三略》还强调了作为将帅应具备的“虑”、“勇”、“动”、“怒”四项素质。“虑”即深谋远虑;“勇”即勇猛果敢;“动”即把握战机,适时出机;“怒”即适时、适度发怒。《三略》借《军谶》之语,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并指出“此四者,将之明诫也”,同时还指出:“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对于将帅违背“八德”的危害,《三略》也指出:“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独断专权),则下归咎(怨恨);自伐(夸耀),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贪恋女色),则士卒淫”,同时强调:“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榜样);有三,则下奔北(战败);有四,则祸及国”。《三略》对将帅的要求,较之先秦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等有了很大提高,也更加全面,这正是秦汉时代战争规模扩大,将帅在战争中地位提高,往往独挡一面,因而对其各方面的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的反映。⑥《三略·上略》在最后引用《军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统军的方法、策略,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君主、将帅能去奸佞、用贤人,并总结说:“主察异言,乃睹其萌(祸乱的苗头);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老臣),万事乃理;主聘岩穴(有德才的隐士),士乃得实(人尽其才);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再次强调了争取“英雄心”、“民心”的主题思想。
《三略·中略》共650余字。从内容上讲,它与《上略》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主要阐述的是君主与将帅的关系,其中不乏精辟之处,为历代封建君主所推崇。其主要内容: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三略》继承了《孙子兵法》以来,将帅统兵出战,“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思想,引用《军势》之语,总结为:“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受朝中制约),则功难成”。一方面指出将帅统兵在外,必须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自己制定作战方略,把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争取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告诫君主,既授命于将帅,就不要干扰其指挥,尤其不要干扰具体的军事行动,否则将使其“功难成”,甚至导致失败。②君主、臣下都应注重各自“德”(德行)与“威”(威严)的树立。对于君主来说,“无德则臣叛”,“无威则失权”;对于臣下来说,“无德则无以事君”,“无威则国弱”。但是《三略》同时指出,臣下“威多则身蹶(身败名裂)”,因而要求臣下多“德”少“威”,“威”要适可而止,才不致因盖主而致祸。③强调君主在具备“德”的前提条件下,还要“加之以权变”,进行统治。因为君主不精心筹策,“无以决嫌定疑”;不施诡诈奇变,“无以破奸息寇”;不用密谋,“无以成功”。④战争之后必须收回将帅的兵权。《三略》依据秦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军事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思想。告诫君主不要使臣下久专兵权,应采取临战任将,战后罢兵的措施,牢牢控制兵权。但《三略》也不主张君主谋害功臣,它解释“谋臣亡”并“非丧其身也”,而是要“夺其威,废其权也”。对于如何对战功卓著的将帅实行“夺威”、“废权”,《三略》也具体提出了三条办法:第一、要“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即授予极高的爵位;第二、“中州善国(肥沃土地)”,以富其家”,即赐予肥田腴地;第三、“美色珍玩,以悦其心”,即赏给美女、珍宝。《三略》提出这种思想,是既要保证君主的地位不受威胁,又要使将帅的功名身家得以保全,正如它自称的:“人主……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这一套新的君主驾御将帅的谋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⑤《三略》在阐述君主驾御将帅的方略时,还强调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恰当地使用他们,也即要因人而致用。《三略》将人分为四类:一是智者,即有头脑、有智谋的人;二是勇者,即行为勇敢的人;三是贪者,即贪恋钱财的人;四是愚者,即愚笨蠢钝的人。对于这四类人,《三略》借《军势》之语指出:“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追求)其利;愚者不顾死”,告诫君主要“因其至情(特点)而用之”,并指出“此军之微(微妙)权也”。同时,《三略》还提醒君主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无使辩士(能言善辨之士)谈说敌美”,因为这样会使军心涣散;第二、“无使仁者主财”,因为他会由于对吏民广施仁爱而附和他们的要求,滥发财物的;第三、“禁巫祝(即巫师),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以防止他们惑乱军心;第四、“使义士不以财”,因为义士重礼轻利,对他们应以恩、义进行拢络,并指出:“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昏庸愚昧)主谋”。《三略·中略》阐述的一系列封建统治方略、原则,虽然主要是占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为其“存社稷、罗英雄”服务的,但其中的某些思想,对今天的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略·下略》共1100余字,它承接了《上略》、《中略》的思想,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招致贤人,任用贤才的问题,强调任用圣贤之人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忌贤妒能、重用奸佞的危害。用它自己的话说,《下略》是为了“陈道德,察安危,明贼(打击、迫害)贤之咎(危害)。”关于军事战略方面的内容不多,主要有两点:①主张励精图治国内事务,反对劳民伤财的远征。《三略》指出:“释近(放弃治理内部)谋远(图谋远方)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安逸、清静)而有终(善终)”,并指出:“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三略》的这种思想,是基于秦始皇、汉武帝兴衰成败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秦皇汉武虽然都是雄才大略的封建皇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推动西汉王朝达到了极盛,但是他们都有“释近谋远”之举,秦统一后,对外频繁进行战争,对内实行严刑酷法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秦王朝很快走向灭亡。汉武帝时,连年用兵,造成经济衰退,国力下降,人民怨声载道,使封建统治一度出现严重的危机。因此《三略》不仅指出“释近谋远”将会造成“劳而无功”的结果,而且进一步指出:“务广地(致力扩张疆土)者荒(荒废内政),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自己应当有的)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败、衰落)”。“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统治的方式方方法)过制,虽成必败。”从战略高度申明了一味“释近谋远”,政权将会得而复失,造成失败。②主张以“义战”反对不义之战。从根本上说,《三略》是反对战争的,它称:“夫兵(兵器)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并指出战争对人的生命和社会财富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还指出:“圣王(古代圣贤之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说明古代圣明的君主其本意也是不愿意进行战争的。但《三略》也知道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因而它又说: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并称:“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主张要进行“义战”,以“义战”反对不义之战。同时,《三略》还指出“义战”必胜,它说:“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用溉爝火(小火炬),临不测(高深莫测的深渊)而挤欲堕(摇摇欲坠),其克必矣。”但《三略》在主张“义战”的同时,也反对滥杀敌国人民,破坏对方财物,主张尽量减少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破坏。它指出:圣明之君在进行“诛暴讨乱”的正义战争时,尽管稳操胜券,但往往不急于进兵,不急于挥军冲杀,就是因为战争会“重伤人物也”。《三略》的这种战争观,也是它在战争问题上的总的指导思想,具有比较积极的进步意义。《三略》能在两千年前提出这种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黄石公三略》作为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到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受到历代军事家、政治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