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少数民族地区军事控制的加强
东汉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北方的匈奴,西北的诸羌及西域各族,东北的乌桓、鲜卑,西南的诸夷等。为了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控制,东汉政府沿袭西汉时的措施,派驻一些长设的军事将领,领护其民,以加强边疆防务。
东汉时,匈奴仍为边疆强族,对东汉王朝威胁最大。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内附,东汉政府正式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亦称匈奴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或中郎将)一职,持节出使,监护南匈奴,统领其军队。属官不固定,随事而设。另外,为了避免南、北匈奴勾结反汉,隔绝其交通,明帝时又置度辽将军一职,“以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67],统领屯驻五原曼柏(今内蒙古东胜东北)的度辽营,使匈奴中郎将共同主持北方防务。
对西北的诸羌,设置护羌校尉一职。该职始置于西汉武帝时,王莽时罢。东汉初,班彪建议复置,于是光武帝刘秀乃“以牛邯为护羌校尉,都于陇西令居县”[68],监护西羌,统率归附羌族军民,协掌西北防务。
在西域地区则沿置西汉时的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等职。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东汉政府重新控制西域后,置西域都护,统西域五十余国,为该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属官有西域副校尉、西域长史等。但有时仅置西域长史,不置都护。安帝以后均以长史行都护职,至灵帝时连任不绝。长史驻地不一,一般常驻疏勒、伊吾、柳中、于阗等地,统领各国兵民。戊己校尉也为驻西域的军政长官。始置于西汉元帝时,驻车师前王庭(今新疆吐鲁番东),掌戍守西域及屯田事务。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复置,“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69],与西域都护、西域长史共同主持西域防务。
在东北地区置护乌桓校尉(亦称领乌桓校尉)。西汉武帝时已设此官。王莽时罢。东汉初复置,监护乌桓,“并领鲜卑”[70],统率乌桓、鲜卑军,协掌东北边防。
以上这些军事官职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东汉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但是,由于东汉王朝沉重的赋役征发,一些内附的少数民族经常反叛暴动。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发展强大起来后,也时常侵扰东汉疆土。
[1]《后汉书·郡国志》。
[2]《后汉书·郡国志》。
[3]《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4]《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5]《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6]《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7]《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8]《历代兵制》。
[9]《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蔡质《汉仪》
[10]《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
[11]《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祭质《汉仪》。
[12]《汉旧仪》。
[13]《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14]《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15]《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16]《后汉书·百官志二》注引《汉官》
[17]《三国志·王郎传》。
[18]《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19]《后汉书·百官志四》。
[20]《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21]《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22]《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23]《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24]《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25]《后汉书·百官志四》注引《汉官》。
[26]《后汉书·安帝纪》
[27]《三国志·王郎传》。
[28]《后汉书·窦宪传》。
[29]《后汉书·南匈奴传》。
[30]《后汉书·西羌传》。
[31]《后汉书·何进传》。
[32]《后汉书·百官志一》。
[33]《后汉书·百官志一》。
[34]《后汉书·百官志一》。
[35]《后汉书·百官志一》。
[36]《后汉书·百官志二》。
[37]《后汉书·百官志二》。
[38]《后汉书·百官志二》。
[39]《后汉书·百官志二》。
[40]《后汉书·百官志二》。
[41]《后汉书·百官志二》。
[42]《后汉书·百官志二》。
[43]《后汉书·百官志二》。
[44]《后汉书·百官志二》。
[45]《后汉书·百官志二》。
[46]《后汉书·百官志二》。
[47]《后汉书·百官志二》。
[48]《后汉书·百官志二》。
[49]《后汉书·百官志四》。
[50]《后汉书·灵帝纪》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
[51]《后汉书·百官志一》。
[52]《后汉书·百官志一》。
[53]《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梁冀别传》。
[54]《后汉书·百官志一》。
[55]《后汉书·百官志一》。
[56]《后汉书·百官志一》
[57]《后汉书·百官志一》注引《东观书》。
[58]《后汉书·百官志一》。
[59]《后汉书·百官志一》。
[60]《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61]《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62]《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
[63]《后汉书·百官志五》注引应劭《汉官》。
[64]《四民月令》。
[65]《后汉书·朱㑺传》。
[66]《后汉书·朱㑺传》。
[67]《后汉书·百官志一》。
[68]《汉官仪》。
[69]《后汉书·耿恭传》。
[70]《后汉书·百官志五》注引应邵《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