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后期对匈奴的战争
汉昭帝即位后,在霍光等人辅助下,致力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此时,匈奴经过汉武帝几十年的穷追猛袭,疲困已极,元气丧失殆尽,其衰落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孤鹿姑单于死。匈奴统治集团在立单于问题上发生矛盾,最后左谷蠡王壶衍鞮立为单于,但匈奴内部出现了分裂的迹象。壶衍鞮单于新立,匈奴恐西汉发动进攻,为了表示和解之意,匈奴送还了苏武等以前扣留在匈奴不愿投降的西汉使者。
但是到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匈奴又开始袭扰汉边。是年秋,匈奴骑兵侵入代郡,杀代郡都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匈奴又以2万骑兵,分成四队,同时进犯汉边。汉军发兵迎击,击败匈奴军,追斩捕虏9千人,并生擒其瓯脱王。匈奴见瓯脱王被擒,恐其引汉军来袭,又往西北远徒。
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匈奴侦知酒泉、张掖一带汉军兵力薄弱,欲出兵抢夺两郡。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的计划,立即加强了戒备。不久,匈奴右贤王、犁汙王率4千骑兵,分为3队,侵入张掖的日勒、屋兰、番和等地,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迎敌,大败匈奴军,杀犁汙王,匈奴逃脱者仅数百人。从此,匈奴不敢再入袭张掖。第二年,匈奴3千余骑侵入酒泉,掠杀数千人。随后数万骑兵南下寻机入侵汉边。此时,西汉边防军已严加戒备,匈奴军无机可乘,退去。
昭帝时,由于霍光等坚决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致力于恢复经济,增强国力,因此对匈奴采取守势,仅在昭帝末期,利用匈奴、乌桓交战之机派度辽将军范明友将兵2万骑,出辽东击匈奴,匈奴军怯战,不战自退,范明友乘机袭乌桓,斩杀6千余人,其中包括乌桓3个王。
匈奴见汉兵强大,不敢再南下,便向西域发展,进攻与西汉有“和亲”关系的乌孙,夺其车延、恶师等地。乌孙向西汉求援。恰在此时,平元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死,汉军未出。霍光等先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仅27天即因其放纵无度而废之。随后,又立汉武帝曾孙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即位,乌孙又遣使请求西汉出击匈奴,并愿以5万精骑配合汉军。此时,西汉经过十余年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国力殷富、兵强马壮的盛世局面。汉宣帝和霍光决定出兵打击匈奴。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宣帝下令挑选全国的精兵组成远征军,并任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率兵4万余骑,出西河;度辽将军范明友将兵3万余骑,出张掖;前将军韩增率兵3万余骑,出云中;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兵3万余骑,出酒泉;云中太守田顺为虎牙将军,率兵3万余骑,出五原。5位将军共统兵16万骑以上,各出塞2千余里寻歼匈奴军。另外,汉宣帝还令校尉常惠督护乌孙发兵5万余骑,从西边进击匈奴。匈奴得悉汉军大举来攻的消息,急忙将人畜向北方远徙。
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春,5将军率军从长安出发。度辽将军范明友出塞1200余里,至蒲离候水,歼敌700余人,获马牛羊万余头;前将军韩增出塞1200余里,至乌员、候山一带,歼敌百余名,获马牛羊2000头;蒲类将军赵充国本与乌孙相约在蒲类泽会合后,共攻匈奴,但乌孙军先到,见汉军未到,便退走。赵充国率军出塞1800余里,未能与乌孙军会合,便转而向西,在候山遇匈奴小股部队,杀单于使者蒲王以下300余人,获马牛羊7000余头,得知匈奴已远去,便引军退回;祁连将军田广明出塞1600里,至鸡秩山,斩俘19人,获马牛羊百余头。这时,西汉出使匈奴的使臣冉弘等从匈奴返回,遇田广明军,告诉他鸡秩山西边有大队匈奴人马。但田广明怯战,拒绝听从部下劝谏。下令退军;虎牙将军、云中太守田顺出塞800余里,至丹余吾水即止兵不进,下令回军,并诈称斩俘1900余人,获马牛羊7万余头。常惠率乌孙军回军途中攻入匈奴右谷蠡王王庭,斩俘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长、将以下39000人,获马牛羊骆驼等牲畜70余万头,大获全胜。
汉宣帝和霍光发动的这次5路大军远征匈奴之战,是西汉对匈奴作战以来出动精锐骑兵最多的一次,共达16余万精骑,表明了宣帝欲彻底摧毁匈奴的决心。但是其结果却十分不尽人意,取得的战果微乎其微,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匈奴早有所防,人畜军队早已远遁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主帅的汉宣帝和霍光(宣帝前期仍由霍光辅政)不具备汉武帝那样的“雄才大略”,缺乏统兵之才。对这次出兵,他们没有确立具定的战略目的,制定具体的战略计划,只是笼统地规定5路大军各出塞2000余里,使统兵之将不知自己的战略任务,而且没有统一指挥,5路大军各自行动、各行其事,因此5路大军没有一路进至预定歼敌地区,便各自引军撤回了。
五月,各路汉军返回。宣帝下令将虎牙将军田顺、祁连将军田广明下狱问罪,2人自杀。其余3将赦免不罪。封常惠为长罗侯。
汉军这次大举出击,虽未给匈奴造成直接打击,但在匆忙北徙途中,其民众及畜产的损失极为严重,实力愈发衰落。匈奴深恨乌孙。这年冬,壶衍鞮单于亲领万余骑兵进攻乌孙,捕虏不少人口,但是匈奴军在回军途中,遇大雨雪,冻死不少人,生还者尚不到1/10。与此同时,匈奴北面的丁令、东面的乌桓、西面的乌孙乘机进攻匈奴。交战中匈奴损失人口数万,马数万匹,牛羊更是无数,再加上冻饿而死,匈奴部民死者3/10,畜产死亡过半,国力更加虚弱。原被匈奴征服的诸国纷纷摆脱匈奴的控制。西汉也乘机出动3000骑兵,分3路,同时进攻匈奴,捕虏数千人。匈奴无力再战,自此匈奴鲜来袭扰汉边。
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匈奴壸衍鞮单于死,其弟左贤王虚闾权渠立为单于。此时,西汉见匈奴势弱,为减轻百姓负担,撤去了一些外城(西汉建于塞外用于屯兵守边之城)。虚闾权渠单于闻讯大喜,欲与汉和亲。其左大且渠却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下,欲相机袭汉。匈奴军未到汉边,其兵三骑逃亡入汉投降,报告匈奴军将来之事。汉宣帝立即下令调集边郡骑兵屯于要害之处,严加防范,并命大将军军监治众等4人,将兵5千骑,分三队,出塞迎敌。匈奴军发现有人逃亡入汉,便不敢再犯汉边,退走。治众等各出塞数百里,未见匈奴大军,仅捕虏数十人而回。这一年,匈奴又遇大饥荒,人民畜产死亡十分之六七,实力进一步衰落。
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虚闾权渠单于死,右贤王屠耆堂立,是为握衍朐鞮单于。
握衍朐鞮单于即位后,与西汉修好,派其弟伊酋若王胜之入汉献礼。但是握衍朐鞮单于在内部大肆排挤、诛杀虚闾权渠单于的旧臣和子弟近亲,激化了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握衍朐鞮单于即位后不久,与他素有矛盾的日逐王即率部众数万骑降汉。宣帝封其为归德侯。其后匈奴内部更加分崩离析。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匈奴左部贵族立稽侯㹪为呼韩邪单于,发兵西击握衍朐鞮单于。握衍朐鞮单于战败自杀。随之匈奴各地贵族纷纷自立为单于,出现了5单于争位的局面。
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1年),匈奴终于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呼韩邪单于被其兄西剖郅支单于击败,乃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降汉,引部众南移,居汉边塞以外。第二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宣帝以高于诸侯王之礼,迎送呼韩邪单于,并赐予大量财物。次年,呼韩邪单于再入朝,宣帝对他恩礼如初。
西部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后,进入单于庭,成为统治匈奴的主要力量,后见呼韩邪单于降汉,自感难以与之抗衡,遂引众而西,先后击败匈奴右部的伊利目单于和西域乌孙,并趁势击破坚昆,迫降乌揭、丁令。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病逝,元帝即位。元帝即位不久,郅支单于杀汉使谷吉,因怕西汉发兵攻袭,又率众西移,迁至康居东南,与康居联合,侵袭四周西域诸国,强迫他们向其纳贡,严重威胁西汉在西域的利益。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在副校尉陈汤力主之下,“矫旨”发兵,调集西域诸国军队及汉车师戊已校尉屯田卒共4万余人,分两路进击郅支单于。郅支单于兵败被杀,其阏氏、太子、名王及1500余人均战死,400余人被俘,其余1000余人投降。至此,西汉彻底消灭了匈奴对抗势力,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朝。元帝对他礼赐如初,并将后宫良家子王嫱(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从此匈奴单于不断朝汉,并遣子入侍,直至西汉末,汉匈一直和平共处。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自高祖刘邦至汉元帝,历时160余年,终于以西汉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是以汉族为首的北方各族人民反对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野蛮劫掠、杀戮无辜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西汉王朝统一北方的战争。西汉对匈奴战争的胜利,扩展了西汉王朝的北部疆域,使其北达今贝加尔湖,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东临大海。同时加强了北方各族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社会的进步。也使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封建大帝国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汉匈双方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如汉武帝刘彻、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飞将军”李广,以及韩安国、赵充国、公孙贺、李陵等,另外还有匈奴冒顿单于等,他们以及他们经历的每一次重大战役,在中国军事史上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1]《汉书·匈奴传》。
[2]《汉书·匈奴传》。
[3]《汉书·匈奴传》。
[4]《汉书·匈奴传》。
[5]《汉书·匈奴传》。
[6]《汉书·匈奴传》。
[7]《史记·匈奴列传》。
[8]《史记·匈奴列传》。
[9]《史记·匈奴列传》。
[10]《史记·匈奴列传》。
[11]《史记·韩安国列传》。
[12]《史记·韩安国列传》。
[13]《史记·匈奴列传》。
[14]《史记·韩安国列传》。
[15]《汉书·李广传》。
[16]《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7]《汉书·匈奴传》。
[18]《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9]《史记·李将军列传》。
[20]《史记·李将军列传》。
[21]《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2]《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3]《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4]《汉书·匈奴列传》。
[25]《汉书·匈奴传》。
[26]《汉书·匈奴传》。
[27]《汉书·匈奴传》。
[28]《汉书·李陵传》。
[29]《汉书·李陵传》。
[30]《汉书·匈奴传》。
[31]《汉书·匈奴传》。
[32]《汉书·西域传下》。
[33]《汉书·西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