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的准备及爆发

(一)黄巾起义的准备及爆发

东汉顺帝以后,道教的一支——太平道,在贫苦农民中广泛地传布着。灵帝时,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公元184年)为太平教的首领,他自称“大贤良师”,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取得广大贫苦农民的信任,传播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进行武装反抗东汉腐朽统治的准备。经过10多年的努力,徒众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8州,参加的既有广大贫苦农民、破产的流民,也有小有产者,甚至还有京师洛阳城中的宦官和禁卫兵。

张角把8州的太平道徒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统由他指挥。他又以谶语的形式,广泛散布“仓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1]的口号,把起义的时间确定在甲子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还派人在京师及州郡官署的大门上用白土涂写“甲子”二字,以鼓舞人心。

灵帝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张角派大方首领马元义等往来各州及洛阳之间,负责联络,准备起义。次年初,马元义调集荆、扬两州徒众数万人于邺地(今河北磁县),准备策应洛阳徒众的起义,并数次进入洛阳,与作为内应的宦官联络,确定于三月五日在洛阳和各州同时举行起义。

但是,就在起义即将爆发的紧要关头,张角的一个弟子唐周向官府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东汉政府立即在洛阳城内进行大搜捕,将马元义及1000多名太平道徒杀害,同时下令捉拿张角。起义的部署和步骤被打乱,面对这种被动局面,张角决定提前发动起义,立即派人飞告36方,并规定起义农民以黄巾包头作为标志,故称黄巾军。

黄巾起义爆发后,主力分为3个部分:波才领导的颍川黄巾、张曼成领导的南阳黄巾和张角领导的河北巨鹿黄巾。他们从东南、南面和东北3个方向对洛阳构成了包围之势。另外在其他地区也活跃着若干黄巾军。

东汉政府急忙采取镇压措施,三月,命何进(?—公元189年)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和五营士,屯驻洛阳都亭;同时在洛阳外围的函谷、太谷、广成、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关口设八关校尉,保卫京师;又派左中郎将皇甫嵩(?—公元195年)、右中郎将朱儁(?—公元195年)、北中郎将卢植(?—公元192年)、东中郎将董卓(?—公元192年)等率军分头镇压黄巾军。为了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调动整个地主阶级的力量对付黄巾军、灵帝还下令解除党锢,重新起用党人。并允许各地豪强扩充私人武装,配合官军共同镇压黄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