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灭赤眉军的战争

(一)攻灭赤眉军的战争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县称帝,改元建武后,立即派大司马吴汉统军十余万围攻洛阳,同时命耿弁、陈俊屯兵五社津(今河南巩县以北),警戒荥阳以东。

此时,更始政权军队(绿林军)正与赤眉军激战于新丰附近,无法顾及东边的洛阳。吴汉率朱祐、岑彭、贾復、坚镡等11位将军攻打洛阳,更始将领朱鲔孤军守城,顽强抵挡(李轶因朱鲔中刘秀借刀杀人之计而被其刺杀)。吴汉一连攻打了两个多月,未能得手。后刘秀亲至河阳,坐镇指挥,也未能奏效。九月,赤眉军攻陷长安,更始政权覆亡,刘秀遂遣岑彭劝说朱鲔投降。起初朱鲔以曾主谋杀刘演及阻拦刘秀去河北之事,不敢降。刘秀向他明确表示不计前嫌,朱鲔见外援已绝,洛阳孤城早晚将破,遂开城投降。十月,刘秀定都于洛阳,控制了关东的战略要地,与西进的邓禹,对关中的赤眉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邓禹在河东击败更始王匡等所统的十余万大军之后,七月,自汾阴(今陕西韩城东南)渡过黄河,进入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在衙县(今陕西白水北)又击破了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之兵十余万。此后,邓禹军一路所过,各地豪强及更始驻军纷纷望风而降,邓禹军急速膨胀,号称百万,名震关西。赤眉军进占长安后,邓禹部属皆劝邓禹攻取长安,邓禹认为自己部队人数虽众,但能战者少,又缺乏足够的军资,不能与锐气正盛的赤眉军争锋,于是率军向北,至栒邑,控制了上郡、北地、安定3郡,一面休整部队,一面窥伺关中赤眉军动向,限制其向北发展。

赤眉军进入长安后,其四周:东有洛阳的刘秀,东南有南阳的成丹,南有汉中的刘嘉,西有天水的隗嚣,北有栒邑的邓禹,关中还有一些更始政权的残余力量,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但赤眉军没有制定任何相应的策略,来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将几十万大军屯驻于长安地区。而关中地区,由于屡遭战乱,人民饥馑,各地豪强反对赤眉军,纷纷坚壁清野,使赤眉军无法筹措到粮食,补给严重困难。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正月,长安粮尽,赤眉军决定向西发展,走陇上(今陕西陇县)就食,寻找出路。但是,在那里赤眉军遭到隗嚣的拦截和暴风雪的袭击,冻死不少士兵,损失惨重,被迫退回。

当赤眉军离开长安西去时,邓禹军立即由上郡等地南下,轻而易举地攻取了长安,但邓禹并没有致力作好防卫准备,忽见赤眉东返,匆忙派兵迎击,结果大败而归,邓禹慌忙退出长安,入据云阳(今陕西三原)。

九月,赤眉军再入长安。这时,更始二年(公元24年)起兵于汉中的延岑经散关进入关中,联合更始将领李宝,合兵数万人,进驻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伺机占取长安。赤眉军派逄安率10万精兵进攻杜陵,大败延岑、李宝联军,斩杀万余人。延岑收集散卒逃走,李宝投降。但李宝并非真降,而是企图从内部搞垮赤眉军,他使人秘密勾通延岑,让延岑还军挑战,透使逄安空营出击。当逄安率军疲惫不堪地回营时,李宝早已将赤眉旌旗全部换上了自己的旗帜,赤眉军顿时大乱,经不往李宝与延岑的两面夹击,几乎全军覆没。逄安仅率数千人走脱,逃归长安。这一战使赤眉军的元气又一次受到了极大伤害。

当逄安率10万精兵出击延岑、李宝时,邓禹探知城中只有刘盆子及一些羸弱之兵,立即返身还攻长安,赤眉守军拼死抵抗,战至晚间,谢禄所率赤眉后卫军赶到,与邓禹战于城内槀街,击败邓禹军,邓禹退守高陵(今陕西高陵)。刘秀见邓禹两战皆败,遂于十一月令其返回,另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接替邓禹,西攻赤眉军。

赤眉军回到长安后,饥馑更加严重。十二月,赤眉军终于决定放弃长安东归,此时,赤眉军尚有20多万人的兵力。刘秀命破奸将军侯进等屯兵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建威大将军耿弇等屯兵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切断赤眉军东归的要道,同时令冯异西入函谷关迎击赤眉军。冯异西进途中进展顺利,沿途招降各地割据势力,很快进入函谷关,进抵华阴,与赤眉军相遇,双方相持60多天,互有胜负。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奉命东返的邓禹率东骑将军邓弘等到达湖城(今河南灵宝西)。邓禹因屡为赤眉军所败,企图借冯异兵力,击败赤眉军,挽回面子,遂邀约冯异与赤眉军决战。冯异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反对出兵,但邓禹坚持己见,命邓弘首先出击。赤眉军见邓弘来攻,立即挥军迎敌,与邓弘军激战,战至午后,赤眉军佯败,将装满泥沙伪装成粮食的辎重车全部丢弃,邓弘军兵士饥饿难忍,纷纷抢食赤眉军丢弃的“粮食”,阵势大乱,赤眉军立即返身回攻,大败邓弘军。冯异、邓禹见邓弘战败,急忙领军来救,一度将赤眉军击退,冯异见士兵饥饿疲劳,主张停战息兵,邓禹不从,继续向赤眉军进攻,赤眉军重振军威,终于击败邓禹、冯异军。邓禹军全军被歼,邓禹仅率24骑逃回宜阳。冯异见势不妙,急忙弃马上山,仅带数人回营。

这一仗,赤眉军虽获胜,但并未改善饥疲的困境,东归的道路仍被冯异堵塞。冯异回营后坚守不出,很快又重新集合了队伍,补充了兵员。二月,冯异利用赤眉军东归心切的弱点,命令一部分精兵身着赤眉军服装,乘夜埋伏于大路两侧,使人赴赤眉营中约期会战。次日晨,赤眉军以万人进攻冯异军前部,冯异故意仅派少量部队增援,赤眉军误以为冯异兵少,乃出动全军来攻,冯异才以主力迎战。战至午后,赤眉军攻势渐弱,冯异急令伏兵出击,赤眉军已极度饥疲,见敌援兵又至,且无法辨别敌我,无心再战,全军惊溃,冯异挥军追杀,一直追到崤底(今河南洛宁西北),迫降赤眉军男女8万余人。至此赤眉军已兵无斗志,所剩10余万人,在樊崇统领下,折向东南。

刘秀知赤眉军战败,正向东南宜阳疾进,立即亲赴宜阳,调后遣将,严阵以待,等候赤眉军。三月,樊崇率赤眉军到达宜阳,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之中,赤眉军粮尽力竭,不能再战,遂全部投降。延续10年之久的赤眉军起义终于失败。同年夏天,樊崇、逢安等再谋起义,但很快即被镇压下去。

消灭赤眉军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皆为刘秀据有,其政权统治渐趋巩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赤眉军自从起义以来,英勇善战,战术上亦较机动灵活,因此几乎每战必胜,多次以少胜多打败新莽军队,后来又推翻了更始政权(绿林军),占领了统治全国的中心。但是由于赤眉军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通盘全局的军事战略计划,单纯采取军事进攻的手段,自东方至长安,几乎占一地,弃一地,不建根据地,使自己没有可靠的后方。占据长安后,几十万大军集中在长安地区,不知所措,既不肃清关中各地的割握势力,也不把守各关口,利用关中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更没有发展生产,巩固已得胜利,致使赤眉军的控制范围只有长安及附近地区,不仅处在敌对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且连维持军队最起码的军粮供给问题都无法解决,最后的西进和东归都是无奈之计,不是出于任何战略决策,因此赤眉军的失败是毫不奇怪的。

反观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已见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当赤眉军西攻更始政权时,刘秀准确地判断出“赤眉必破长安”[1],因此自己不出兵直攻更始,而是亲率主力经略河北,继续肃清敌对势力,巩固后方,同时派邓禹乘机绕道取河东,从北面威胁长安;令寇恂巩固河内,作为攻取洛阳的基地,以待将来夹攻赤眉军。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它使刘秀得以坐山观虎斗,客观上利用赤眉军攻灭更始政权,又不失时机地为下一步刘秀自己打败赤眉军作好了准备。在消灭赤眉军的过程中,刘秀抓住了赤眉军缺粮这个致命弱点,又一次准确地做出赤眉军“自当东来”[2]的判断,同时鉴于赤眉军内部比较团结,战斗力较强的特点,作出了“以饱待饥,以逸待劳”[3]的作战方针,避免与东归心切的赤眉军争锋、硬拼。邓禹急功近利,所以失败,征西大将军冯异忠实执行刘秀的这一作战方针,终于使赤眉军丧尽锐气,最终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