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气利益相关者分享利润

卤、气利益相关者分享利润

凿井和分配出产的卤和气,只是食盐生产的第一步。自贡的大多数居民,常常以小数量股份的形式投资于这一生产阶段。也是在此生产阶段,给盐场带来了最初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我们在第四章将看到,允许少数自贡精英利用未分配的利润,开发高利润的煎卤盐灶,以及在整个西南和华中的大多数地区营销食盐的批发商号。也正是较早进入这一生产阶段,允许最富有的投资者,发展出纵向与横向一体化的企业,将食盐生意的所有方面聚合于一个管理机构之下。

现存的契约,仅仅是用来决定股权出售或是租佃所带能来的收益的。考虑到在单个交易中可能的变化形式,从契约规定的时间长度到有关股份的数目、盐井的生产能力,以及卤水咸度或是气的火力,因此,要比较每股的收益是很困难的,这不足为怪。税收、生产条件、市场准入以及盐卤和气的相对供应条件,这些随着时间变化,也影响井的股份价值。遗憾的是,现存的少数账簿和岩口簿等并没有提供计算股份可能的平均收益这样的信息。因此任何凿井和股权的获利分析都只能是粗略估算。

这种估算最直接的数据来自上面提到的1916年樵甫所写的有关自流井的社会地理学著作。它提供了辛亥革命后自流井各个方面的概况。我们在第十章将看到,这是一段市场开放的时期,与1825—1875年间第一次繁荣发展的情况类似。表3.1概括了樵甫所记载的每天生产超过100担卤水的盐井的平均生产成本。

表3.1 1916年前后自流井一眼日产百担卤水盐井的主要月均支出

*竹和麻的价格由银转换为钱,是根据樵甫所记载的1916年自流井1∶0.42的钱(串)与银的比率。

资料来源:樵甫《自流井(第一集)》,144页,成都:聚昌公司,1916年。

樵甫记载,当时一担未处理的高咸度的黑卤平均价格是0.47两。在1900年代初,赢利的盐井每天要生产卤水100—300担。依照每串钱合0.42两白银的换算率,可得到一眼黑卤井每月的大致净收入。(见表3.2)

表3.2 自流井卤井每月净收益

*假设每月生产27天,每天150担。

†根据表3.1总数转换成白银。

资料来源:樵甫:《自流井(第一集)》,79页,成都:聚昌公司,1916年;和表3.1。

1919年出版的官方材料汇编《川盐纪要》,估计当时的凿井费用,中等深度的需三万两,最深的黑卤井需四五万两。 (92) 以此计算,仅一眼成功生产卤水的盐井,要花费四到七年的时间才可以收回开凿成本。从那时起,要看该井是分24股还是30股(樵甫在他的计算中没有做此区分),每股净收益可以高达每年240两。当然,这样的计算没有考虑同一股东可能在其他一些没有成功的盐井投资的损失。我们没有关于个体投资者充分的连续性数据,不清楚有多少未成功开凿的盐井和多少盐井在开凿后很快就停产,这些都会是盐井开发中的实在开支。樵甫指出,在自流井和贡井盐场有数以千计的井架,在他写作时至少有1250座正在凿锉。 (93) 19世纪末,盐井股份的交易特别抢手,甚至没有完工的盐井的股份每股价格高达50两。 (94)

如果足够幸运,在气井或卤和气井进行了股份投资,那么获利甚至可能比卤井还要多。大多数的气井坐落在贡井盐场。樵甫记载,这样的气井出产的每口火圈气将以一年约100两出租给灶房。自流井的气较弱,每口火圈气每年租金约五六十两。 (95) 据1916年的官方记载,富荣正在煎盐的有9416口大锅、913口小锅。 (96) 因为每口锅都由一口火圈气煎烧,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到20世纪初,约有1万口火圈,其中包括被租佃的,产生的利润每年约100万两白银。气井股份的收益率变化极大。在年生产火圈600—700口的气井,除去生产成本,一股的年回报可高达2000两甚至更多。就是只有数十口火圈的较弱的气井一年也有数千两的收入。吉润卿1909年至1936年在贡井盐场工作,他在口述材料中回忆说,既产卤又产气的井,每年有2—5万两的利润,而在高产的天龙井则高达8万两,天龙井在19世纪开凿时称为莲海井,直到1930年代还在生产。 (97)

潜在的丰厚利润,很显然弥补了盐井开发中的风险。相比较而言,煎盐的风险要小得多,而且开办煎盐灶房的成本十分低廉。《川盐纪要》估计井火灶房每“排”锅的平均成本约280—350两。那些还没有解决送气到锅和将气分配到每口锅的技术问题的炭火灶房,每“排”锅成本至多150两。 (98) 这些数字并不包括灶房建设的土地租佃支出。

井火和炭火灶的利润也难以概括,这是由于它们依赖的卤和气的成本和供应、灶房基址的租佃成本,以及盐场售盐的价格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20世纪初是盐灶兴盛时期。樵甫记载,生产每引花盐,也就是11000斤,支出172.6两。依此计算,每斤的生产成本是0.016两。一口燃气盐锅年均出产食盐11760—23520斤,支出是188—376两。1916年一斤花盐在自流井卖79文铜钱,贡井卖74文,这一差别最有可能是由于贡井离运送富荣食盐的主要河运码头较远所致。以较高的自流井数字为例,依当时的换算率,灶房出售每斤盐的价格约为0.044两,假设它天天开工,自流井每口锅年均利润约517—1034两,净利润每口锅每年是329—658两。 (99) 这是基于税前的计算。我们将会看到,在19世纪和20世纪,税收制度数次变化,但极少有对盐灶的征税。

利润如此之高而风险如此之低,我们好奇,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投资盐灶?最简单的答案是卤水供应有限,卤水所有人就在建设盐灶和食盐营销上占有优势地位。在19世纪,当时自贡盐业开始起飞,大量天然气储藏的发现,造成了燃料供应与卤水供应上的不平衡。到20世纪初,自流井盐岩层的开发暂时恢复了气与卤间的平衡。然而,我们将会看到,新的卤水开采技术将再一次改变盐灶的生产条件。即便如此,只要川盐的销售市场保持开放,凡在富荣两个盐场继续投资于凿井、煎盐的大大小小的生产者,都会有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