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产业中心还是手工业“飞地”?
樵甫是世纪之交富荣盐场城市生活最杰出的历史记录者,他称当时的自贡是四川的财富地,是它的主要产品(食盐)的制造商,是每年900多万元税收的出产者。在自流井的黄金年代:
自八店街以上,各盐号栉比鳞次,绵绣繁花。每当夕阳西下,粉黛笙歌,洋洋盈耳。金融活动,流通现金,立可集数十百万元。行商坐贾,肩摩踵接,不亚于通商大埠。此为官运以前之自流井。 (1)
在樵甫1916年写作之时,清末民初多变的盐业政治业已侵蚀掉了富荣盐场的市场。但是盐场对于西南商业和财政的重要性未见降低。自贡发展成为一座新的城市,是拜盐业所赐。遗憾的是,乾隆时期的富荣方志没有地图。在1882年版《四川盐法志》中的盐场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自贡的城市建筑极少。所标出的贡井仅有的建筑是该镇县丞衙门和盐政官署。在自流井,除了这两种建筑外,地图标注了该镇的方位(以另一小建筑表示),以及富荣食盐主要的转运点——邓井关的县丞衙门、盐政官署等建筑。两张地图上都有像城墙的建筑,考察后来的地图可以知道,这些是“寨”。寨是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用砖彻成的工事,在太平天国期间用以保护商人及家属。除此之外,这些简单的地图上仅有的建筑用很小的交叉线表示,这些是中国的“井”字。富裕的投资者依然在围绕县丞衙门、盐政官署的农村居住、做生意,但当时大多数食盐企业的办公场所都位于盐井,这就是应该在地图上标识,使人们对于这些成长中的盐场有所了解的全部内容。
到世纪之交,地图阅读者的需求和四川南部的地图绘制的主题已经改变。《川盐纪要》中自流井和贡井的地图,不仅可以看到占有许多街道的繁荣的商业中心(见第四章的地图3),而且还有一些小的集市遍布盐场,每个有一条街到数条街不等。主要的城市街道名字揭示了它们与盐业的关系:八店街——该名取自帮助盐场发展的陕商八大批发商号、盐店街、陕西庙、王家塘、牛市街、井神庙;还有许多街道是以商号的名字命名,因它们的办公场所位于该街,或是用居民曾经熟悉的其他地标建筑命名。自流井和贡井位于通往邓井关的水路两岸,这也证明了商业对于它们存在的重要性(见图片10.1)。自贡河水浅,一直是批发商的跘脚石。只要自由市场还是盐场的一个竞争利器,商人们就能克服枯水期的种种问题。政府何时能够提供更好的运输条件,降低自贡商人们的成本,成为整个盐场的一大问题。19世纪中期,自贡商人领袖通过建设一条从富荣到自贡的马路,试图摆脱他们对于水运的依赖。事实上,樵甫指出,早在1906年就有人向知府提出铺设自流井到邓井关约30英里长的铁路。 (2)
图片10.1 自流井沙湾盐船停泊图(约1919年)
资料来源:林振翰:《川盐纪要》,正文前图版。
尽管自贡周边以及整个中国西南的交通发展有限,但自贡的影响还是扩展深入到了四川的农业腹地。四川南部的许多农业和手工业,都是为了满足盐场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包装、运销,这为清前中期成千上万来到该地区的移民提供了一个主要的就业途径。下面将讨论依靠盐场、满足盐场需求的三种产业:盐锅的制造和销售、竹木加工和销售,以及作为畜力的牛只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