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的专业分工与技术的专门化

劳力的专业分工与技术的专门化

富荣数量众多、拿工资的全职劳动者并不必然造成工人的团结。任何一个食盐生产商所雇用的工人数目都相当可观。据说李四友堂在1830年代之前有至少2000名雇工,而王三畏堂至少有1200名劳动力。 (27) 然而,这些人大多数都分为小团伙在各井、灶、笕工作。工人各种团体的力量,工人们通过同乡会以及特定工作工人所从属的团体保护他们职位的能力,阻碍了个人在工种间的流动。尽管如此,有能力调动各工种间所需工人,仍是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之一。通常,正是负责某种特定工作的管事人员雇用了他所在工作部门的人手。在井上,这归山匠负责;在盐灶,最常见的是灶头雇用长期的烧盐劳力。 (28) 作为劳力的招募者,把头在盐场很有权势。自贡市商会于1929年所写的一封信显示,直到20世纪初,把头还占有工人的一部分工资,这揭示出在近代早期中国的工厂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工人与把头之间的依附关系。 (29) 当然,最终的生产职责还是归家族或是商号总柜房所聘用的各部门的掌柜,他们决定人员配备的多少。推测起来,若有需要的话,应该也可以调换工人工作部门。

表5.2 晚清王三畏堂的工资(铜钱:串/月)

资料来源:罗筱元《自流井王三畏堂兴亡纪要》,192页,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1963年。

在18世纪,工人间的专业分工已然明显,清前期温瑞柏关于四川盐业组织的奏疏就证明了这一点。他开列工人可以做的至少有12个不同的专业工种。 (30) 表5.1、5.2和5.3显示了富荣在19世纪末井、灶、笕所演化出的劳动力分工。掌柜、管账、帮账、管事是盐井管理团队的全部成员,这已在第四章讨论过。山匠是盐井最重要的工人。其中最受尊重的人,据说通过嗅一个地方的草和土就能够选择一个好的基址。盐井建好后,山匠继续发挥作用。在由井户汲卤的盐井,他负责一般性的维护工作和捞井。 (31) 大帮车和生火工所承担的任务不甚清楚。然而,前者可能与开车工一同在推卤时负责天车和绞盘车,后者则专门在气井负责气笕。拭篾匠可能是负责将井盐打扫开净的工人,而牛牌子则是驱役水牛推卤之人。一眼井正在凿锉,或是废井重新淘办,或是进一步深凿以增加产量时,一支新的熟练工人队伍就要带至井基。井口管事移动钻头以确保一个完美的圆形开口,在他的监管下,需要20名甚至更多的捣碓匠进行捣凿。

表5.3 晚清李四友堂的工资(铜钱:串/月)

资料来源:李子琳等:《自流井李四友堂由发展到衰亡》,169—170页,载《四川文史资料》第4辑,1962—1963年。

盐灶上专业工种更少,主要划分为两种:处理卤水和维护盐灶。盐灶管事不仅监督煎盐过程,而且也负责建造盐灶。 (32) 在他之下有两类工人:烧盐工和受总签及助手监管的挑卤水的挑水匠。另外,雇用桶子匠用淡水浸湿垫支盐锅周边的土坯,将溶于其中的盐化为卤水,可以再用于烧盐。

卤笕上的人员很少,但他们之间同样分工细致。煎卤工似乎是负责从井户那里接收卤水,这一工作在判定卤水的浓度时要有一些技术,卤水的浓度是设定运输价格的一个因素。坐码头负责卤水在笕中的输入和输出,而坐楻桶则管理沿笕的卤桶。笕上的一般工人称为笕匠,人员数目随着笕的长度不同而变化。至少有一人是巡笕管事,沿笕巡寻泄露等问题。而其他人,有的操作沿笕的卤水提升装置,有的作为打杂随时待命,也有为人畜运送淡水,或在楻桶劳作,将来自不同盐井的卤水在桶中混合,使之达到一个标准咸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