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业劳动力的规模

盐业劳动力的规模

正如很难追踪考察进入盐场的人的确切移动一样,几乎不可能计算富荣盐业在黄金时期究竟直接雇用了多少人。当时观察者的估计,生计依赖盐场的总人口在数十万到100万之间。1880年代,四川总督丁宝桢估计至少有100万人在井、灶工作,另外数十万人作为船工运输食盐。 (17) 在19世纪晚期从事写作的李榕,对此的估计偏低:有三四十万人,包括供应盐场的小商贩和在附属产业工作的石匠、锻造工人等。 (18) 20世纪初编纂的富顺和荣县地方志,记载了两县总人口的官方估计数字,在清末分别是898356人和482513人。这些数字不包括未成年人,但可以认为,如同大多数清末人口数字一样,这少算了至少10%。 (19) 因此,当时盐场每年有差不多100万常住和流动人口,并非不可思议。

富荣的劳动力仅有一小部分从事汲卤、煎盐和管理卤笕的卤水运输。冉光荣和张学君这两位四川盐业研究的著名专家估计,在富荣每眼井平均雇用50—70人,每个灶14—23人,每条笕28人。如果依据樵甫于1916年编纂的民国初年自流井概览中所记录井、灶、笕的总数计算,我们得出富荣盐场中自流井部分的基本劳动力总数是7—10万。 (20) 假定贡井盐场的劳动力要少些,那么该盐场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直接受雇于盐业生产。余下的或是具有依赖性的妇女、儿童、老人,或是从事农业、辅助产业,或是在各种商业和金融企业的人,这将在第十章予以讨论。到1930年代,机械化水平更高了,所有生产部门所雇用的人数都有减少(见表5.1)。我们将看到,由于高产盐岩井的发展以及在战争期间需求的总量减少,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数量在民国中期也有所减少。由此造成的盐场失业改变了19世纪在劳资间所建立的脆弱平衡,这为各现代政党动员劳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表5.1 富荣的井、灶、笕雇员类型和平均人数

(续表)

资料来源:吴炜编:《四川盐政史》,卷3,页82a—85b,四川盐政史编辑处,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