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二 实践人道主义与伦理社会主义

建立在直观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抽象的实践人道主义,是伦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哲学-伦理社会主义出现以前,在英国与法国曾分别出现过经济学的社会主义与理性的社会主义。英国的经济学社会主义建立在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按照劳动价值学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此,劳动所得应该是归劳动者所有,而资本利润恰恰是对工资的扣除,这是不合理的。汤普逊、格雷等人的社会主义正是建立在这一逻辑之上的,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颠倒。怎样实现劳动所得归劳动者所有呢?这些社会主义者认为需要有新的劳动组织与分配形式。很明显,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属于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派别。

19世纪法国社会主义思想是建立在启蒙思想基础上的,它以人的理性为核心内容。按照启蒙思想的原则,一切社会存在都必须是合乎理性的,国家、法律制度等如果不是符合理性的存在,就应该被批判、被抛弃,启蒙运动正是借助于这个原则实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但是建立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实现启蒙运动的最高理想,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个人活动的私利性,造成了世界的非理性存在。法国社会主义者正是根据这一点,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是理性的社会,必须沿着启蒙思想的逻辑发展并通过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发现真正的理性,揭示未来社会的存在样式。法国的这种空想的理性社会主义,同英国社会主义一样,都是围绕着劳动组织与分配形式,企图从头脑中建构起一种公平与正义的新型社会制度。

英法社会主义的最终解决思路主要停留在对社会的思考上,都想通过发现一种社会形式消灭社会的不公正。而在德国思想家看来,英法社会主义者所谓的公平与正义并没有达到对社会本质的揭示,因为这种建立在经验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规律说到底并没有超越知性的范围。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一开始就想超越启蒙理性,力图冲破经验认识的界限,重建理性的形而上学,因而康德除纯粹理性之外着力推出实践理性。实践理性是一种伦理理性,这种伦理理性后来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中被淡化了。从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确立,到赫斯的实践人道主义的提出,康德的伦理理性在德国哲学中又一次得到复兴。费尔巴哈从人本学出发的哲学、宗教批判,经过赫斯的中介,终于将英法社会主义同德国古典哲学联系起来,产生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德国哲学同法国社会主义的结合,赫斯首先从法国哲学同德国哲学的互通性改造入手。赫斯以青年黑格尔派切什考夫斯基的行动哲学为中介,以他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理解为底蕴,对笛卡尔的哲学进行了德国式的改造。他认为,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只有前半句话是真的;他不能说“我思故我在”,而只能说“我思”。因为一切在于行动而不是在于存在。当把生命的本质变成纯粹的思维后,影子的世界、上帝的世界、绝对精神就必然会出现。在这里,赫斯是在对笛卡尔的哲学进行青年黑格尔式的改造,而他立论的出发点就是切什考夫斯基的行动哲学,即强调生命活动的意义。那么生命的自由活动的规定又是什么呢?赫斯认为:社会自由和理智自由的中心就是伦理学,就是至善。在他看来,自由的本质就是康德的实践理性,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法国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肤浅的,原因就在于它缺乏深刻的哲学前提,特别是德国哲学的根基。根据同样的原因,在德国它也同样遭到失败。社会主义只有达到伦理阶段才具有哲学意义,而要达到这个阶段就必须以人道主义为其理论核心。

从抽象人道主义出发的伦理社会主义,讲的是如何实现人类之爱的问题,实现以人道主义为行为准则的道德自由问题,其结果是陷入了远离现实的道德浪漫主义,这在格律恩与克利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们的作品通篇充满了美文学的夸张,而恰恰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探讨。这是伦理社会主义的逻辑必然,也是直观唯物主义面对社会生活时苍白无力的表现。

在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这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伦理批判,构成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逻辑主线。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回归,一直是马克思讨论的主题。正是由于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曾存在这条线索,随着20世纪3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在西方形成了把马克思哲学人本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在国内围绕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中得到了强烈的回应。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人道主义,实践人道主义是当代马克思哲学阐释中最为重要的起点;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应该是类哲学,这种类哲学是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也是当代马克思哲学阐释的理论基点。这些论断似乎真的是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深层理论上却是再现了从直观唯物主义到抽象人道主义再到伦理社会主义的逻辑思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将会发现,在马克思沿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论逻辑不断拓展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同时,在他的思想中还逐渐萌发了另一条从现实出发的科学批判逻辑。正是这条逻辑,使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1845年春天发生了一次最深刻的哲学变革,它直接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一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超越之后,便立即着手对伦理社会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