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产的双重性质

一 物质生产的双重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真实地反映现实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它总是从最基本的现实前提出发来阐发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整体趋势。马克思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从最基本的历史前提出发的,他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1) 为此,马克思称赞法国人和英国人而指责德国人:德国人从来没有重视过历史的这一基本前提,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但毕竟作了一些为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

马克思看到,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里说的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人类学内涵,它在任何时候都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最基本的前提。马克思说,德国人喜欢谈“史前时期”,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在这里不会受到“粗暴事实”的干预,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的思辨欲望得到充分的自由,创立和推翻成千上万的假说。

然而马克思在这里所阐明的历史前提,是指人类所进行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方面,即人对自然界的永无止息的改造过程。但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人们在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还生产着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正是从事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不同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根本着眼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能看到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即通过生产劳动过程而形成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马克思则认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最终产生的不仅是一种作为商品的物,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还生产了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并且,社会关系一旦作为生产活动的结果产生出来,便反过来成为人们进一步生产的现实条件与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这种生产的社会关系作为人类历史的一个基本关系提了出来:“由此可见,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它不需要有专门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 (2) 据此,马克思还对生产进行了历史的质的规定: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