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的内涵:工业文明的实用价值和自然科学进步的乐观精神
广义地看,实证主义关注即时性的经验而回避了这种经验本身的历史性质。在20世纪的哲学斗争中,无论马克思主义者还是非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此进行了批判。因此,我们仍然从这一点出发,从其源头和诞生的基地上考察它所因袭的传统内涵及其深藏的意味。
实证主义兴起的社会背景在于:启蒙哲学确立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促进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积极探索,但是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近代政治革命并没有能够实现这种理想。相反,《人权宣言》所提供的观察标准使人们进一步看到劳动者在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解放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圣西门以这种背景为基础提出实业政治体系,并将实证科学视为这个体系的理性支撑,它不过是在理想主义不能进一步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更有力的理论背景下的一种自然反应。这一反应的实质是要求确立社会发展的可预见性并以此来改变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和世界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圣西门以及孔德、穆勒、斯宾塞等人,他们大都受到18世纪进步观念和启蒙思想的浸润,因此社会进步和政治问题构成了他们研究的焦点。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用被称为实证哲学的泛科学精神来建设真正的社会学,由此奠定了把自然科学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最初的方法论原则。孔德强调科学惟一的目的是发现自然规律或存在于事实之间的恒常关系,而这只有靠观察和经验才能做到,这样取得的知识是实证的知识。事实上,它产生的后果是,自然规律代替了绝对的原因。于是,用观察方法来确定事实之间的不变关系就成为实证社会学的目的。这种所谓社会学的科学方法,我们可以从其“为预见而见”这一实证主义思维方式的座右铭中看到它的政治倾向。
孔德把人类理智发展划分为三阶段——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事实上这是圣西门思想的精确表述。圣西门用“神学的、封建的和实业的”三个阶段对社会经济史进行了概括,而孔德则将这种概括直接应用于思想史。圣西门强调的是工业必将在未来成为社会的主导原则,根据这一点,他作出了同时代人所未曾达到的对斯密的高度评价,这是正确的。但是,基于工业思维的实证主义对人类思想史进行概括,它是否就因此获得自身的客观性说明呢?显然也没有。从孔德本人的全部思想看,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社会改革,这就导致其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一种伦理的理想。孔德用自己的理想来解释历史:进步意味着人类理想的实现,意味着社会中的人的完善。历史朝着这个理想往前推进,理智、社会和伦理的演化径直趋向于实证主义,即人类确定的阶段。他在这一点上,将自己老师的理想发挥到了极端。由此,实证主义最后归结为一种独断论,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体系。这也注定孔德本人的矛盾性,当他后期转向主观主义的感情和伦理时,充分说明了他早期提倡的实证哲学原则并没有解决所谓的科学问题,而只是反映了一种直接向往于工业文明的理想,一种对自然科学进步的过分的盲目乐观精神。
实证主义正好适应于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需要。实证主义诞生的时代,是近代自然科学成熟和工业革命完成的时代,也是近代政治革命后果及其影响充分显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黑格尔努力完成着近代的最后一跃,其后便是无尽的争端。孔德的实证哲学,恰好是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理论回响,他认为法国大革命作为旧有体系的危机的爆发,表明其主要目标是直接推动社会新生,而当时所有的否定业已完成。并且他进一步认为,决定性的转化迄今为止基本上仍然不可能实现,因为缺乏一门真正为其提供必需的精神基础的哲学,由此,他寻求一种根本的逻辑促进它的完成。这个逻辑显然不能在旧有的思想体系中直接获得,而必然是一种新东西。这样,孔德把实证哲学视为在以往理论中自然进化出来而适应于时代需要的东西。他强调,“实证精神总是把目前状态视为先前整个演变的必然结果”,对先前历史的解释,直接表现为对规律的梳理,知性把握规律,而规律则是科学的“结果”,“科学评价对于社会现象以及对于一切其他现象都始终代表人为秩序,就像是自然秩序的恰如其分的单纯延伸(最初是自发的、随后是有步骤的延伸)。自然秩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以整个实在规律为本,而规律的实际作用通常可在特定的范围内因我们的明智干预而改变”。 (15) 这样,他就将资产阶级所主张的社会秩序在自然秩序之上进行了“科学的证明”。正是由于这一点,孔德的实证哲学极为张扬地在斯宾塞的进化论哲学那里得到回响。
阿隆指出:孔德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内部神学和尚武型社会以及科学和工业型社会之间的矛盾,其理论是以只有精神上协调一致社会才能存在的思想为基础的。因此,孔德以三大命题奠定了其思想前提:(1) 西欧的工业社会具有典型性,它将成为全人类的社会,即西欧经验的普遍性。(2) 科学的双重普遍性。(3) 人类的统一性。而这些思想并非是其个人的思想,孔德只是汇总了当时环境下人们的信仰,即神学思想已经过去(用尼采的话来说,上帝已不复存在),此后支配现代人的才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机构或君主制组织与神学一起正在消亡;学者和实业家将统治我们时代的社会。 (16) 在这一点上,孔德实证哲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是极为明显的,他惟一能够设想的人类历史的目的即是理性的进步,应该说,他极为典型地表达了已经掌握了社会经济发展权力的资产阶级理想。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组织的关注具有根本不同的着眼点,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孔德学说的意识形态特征在与其老师圣西门的对立上更能说明。虽然从一开始孔德就表现出与其老师的不同之处,但他们共同的基础是实业体系——工业社会。不过,他强调旨在指导社会的一般思想体系而丢掉了其老师的历史观点。因此,与圣西门主义者安凡丹等人相比,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退步,因为后者已经站到对工业社会的批判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