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精神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

二 社会精神观念的生产和再生产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自己物质生活的同时还生产着自己的精神生活即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的生产有两个基本层面:“现存实践的意识”的生产和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的精神生活资料和观念体系的创造。前者是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日常社会交往直接联系着的,后者则是随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而由专门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脑力劳动者阶层所创造的。马克思说: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像:它是同对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其他的东西;它不想像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像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14)

现存的实践意识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意识,它是一种初级的、自在的具有滞后性质的直接意识。这种意识随着人们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内容,本质上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直接围绕着日常生产活动而进行的。其最广泛的存在形式是直接反映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工艺技术和审美情趣。

从劳动分工出来的、有别于现存实践意识的精神生产相对地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系统性。这种精神生产,简单地说,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以语言符号、逻辑规则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作为手段,在业已存在的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的科学、艺术和各种意识形式产品的创造活动。精神生产是基于物质生产条件而展开的,没有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就不会有作为精神生产前提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对历史分工;物质生产,从而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精神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实践背景。精神生产主要是以思维创作为核心的,所以,其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是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念积淀其中的语言符号系统,各种知识体系和多种在现实中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艺术表现方法。一般地讲,精神生产是为一定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服务的,它是一种有意识、相对独立的活动,即使个体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带有各自的世界观和社会价值观。精神生产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生产主体(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等)、物质手段(造纸业、印刷业和信息技术等)和思维创作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一定的思想表现手法等)以及精神生产对象(包括一般的主观与客观存在)。

精神生产各因素也形成为精神生产力,它标示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进行精神生产的现实能力,体现在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精神生产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系统生产能力上。精神生产也有它的生产关系,表现为精神生产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作为精神生产活动一部分的学术思想交流既带有精神生产关系的性质又直接体现为精神生产力。

精神生产的社会作用是多维度的,其中科学知识的生产通过技术手段、教育方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其途径是:一方面使科学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是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的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总体生产力进步的主导因素之一。而带有一定意识形态性质的其他多种精神生产形式则主要在价值导向上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文化传统、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全球化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要得到系统提高,对这种精神生产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生产过程的特殊性,精神生产具有鲜明的思维观念性、相对独立的个体自主性、创造性和意识形态性。精神生产的核心是思维创作过程,其结果也是以科学、艺术、宗教和哲学等观念性形式出现,即使其载体可以是书本或者一张画布,但给人们提供的却是观念性的内涵。精神生产的主体具有相对独立的个体自主性,这是因为精神生产可以不拘泥于现实的物质生产与人们的实际交往活动,而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体的个性、风格等。精神生产必须具备不拘一格的创造性,科学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理论框架和理念的不断突破与重建是精神生产的基本演进规律。不可否认的是,精神生产在阶级社会里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宗教、哲学等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被指认为中性的科学理念都受到了当代许多思想家、学者的意识形态质疑,这是与社会精神生产的历史性直接相关的。

从历史上看,一方面,精神生产在本质上并没有自己的独立的历史,它起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并与各社会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相联系,无论这种利益是人们现实地意识到,还是仅仅存在于幻想中;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是:意识、精神因何和何时开始与人们的实践意识相分离而构造纯粹的思想,并由此导致人们陷于对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独立性的幻想。

人类初期的意识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伴而生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 (15) 。其中包括人们对劳动目的的设定,劳动对象的选择,工具的设计和制作,以及劳动经验与技巧的积累、传授和掌握,也包括对劳动成果与收获的喜悦和欢庆,对氏族祖先的追忆和祭祀以及神圣化了的自然力的崇拜,等等。生产的发展,使一些人脱离了直接物质生产活动专门从事巫术和祭祀一类的精神创造活动,产生了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最初的脑力劳动者。这基本上是从奴隶社会初期才开始的。此后,人们在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意识依然存在,但另一方面,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精神生活的策划和精神产品的制作则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领域。这两个层面的精神活动正和黑格尔所描述的“自在”与“自为”的关系一样是这样那样地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正和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们是这样做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后者则是:人们不是在想像某种真实的东西,而是在真实地想像某种东西。在这两种情况下,意识都不是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因此,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指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16)

从历史上看,随着奴隶制的出现才产生了脱离质朴的实践意识的精神生产者。而独立出来的精神生产者一开始就是直接从属或依附于统治阶级的。这与当时低下的生产水平和狭隘的社会交往相适应,以致人们还处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社会形态之中。在这个阶段,科学还处于萌芽时期,人对自身以及社会历史的认识尚笼罩在神学的光环之中,脱离了现存直接的实践意识的精神生产基本上是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轴心并直接服务于统治者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

经由封建时代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脱离了现存实践意识而在神权庇护下的等级制度解体了,代替神权的是人权,从而人对人的依赖关系演变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一方面导致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法权意识的高涨,于是独立于物质生产活动的精神观念的生产本质上完全纳入了商品生产的体系,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在这里,精神生产是一个日趋庞大并相对独立的社会分工部门,获得了日益显著的重要性,作为依附于庞大的国家机器或直接受雇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开始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其中大部分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同资本家发生关系,他们同工人一样是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在这里,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灵光,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雇用的劳动者。精神生产作为特殊的商品生产,其直接目的同样是为增加资本的利润服务。

 精神生产在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它不仅要为增加资本家的利润服务,还必须要为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巩固和稳定及其正常运转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它与资本主义生产的紧密结合是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另一方面,是技术和计算的合理化向整个生产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层面扩展。与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一道,资本主义精神也力图打破民族文化的疆界而成为世界的霸主。

 必须看到,除自然科学以外,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带有直接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商品拜物教意识的同谋。人的关系被湮没于物的关系中,在这里便提出了一个如何从这种精神异化形态中超脱出来的问题。马克思、列宁等人都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其基本观点在于:从历史辩证法出发,通过理论的和实践的批判(阶级斗争),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历史本质,锻造真实的历史自主意识从而超越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直接性。

统治阶级的意识就是在一个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体系,而被统治阶级往往只能被迫认同这种意识,成为统治阶级思想的俘虏,因为被统治阶级并不能自发地形成本阶级的自主意识,只能由它的先进代表立足于它的客观地位和根本利益把这个阶级的直接意识提升为理论的自主意识。资产阶级的自主意识体系是通过文艺复兴以来长达几个世纪的思想启蒙,在革命胜利之后才最终确立起来的。而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自主意识体系的形成由于面临着资产阶级思想的严密统治,更需要经历长期的理论努力。“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1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精神生产具有了新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精神生产既要为经济建设即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也要为社会的文明健康、和谐进步服务,其目的是不仅创造一个技术进步、物质繁荣的新社会,更要创造一个有崇高理想、精神富裕的新社会。就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一方面要从物质生产实践的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投入,为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