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二 意识的社会历史性

就意识的内容与对象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一方面,意识起初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他们还指出,这些个人所产生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的观念,或者是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关于他们自身的状况的观念。显然,在这几种情况下,这些观念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有意识的表现,而不管这种表现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内容与对象的具体说明。

首先,意识是对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的反映。然而,人并不在意识中直观地面对自然对象,人对自然物质图景的描述只能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特定产物。其次,意识是对在一定的人对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这是意识内容中对社会生活及其运转本身的认知。再次,意识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主体状况的认知。这也是对社会生活认知中的一个极特别的主体自我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意识也是对实践活动本身的反映;实践是意识活动的最重要的认知对象,实践本身的映射构成了上述三个方面认知的前提。

马克思认为,意识的内容只能是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的尺度上对外部对象、各种社会关系以及自身的认知,它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是由现实的实践结构制约的。制约着意识生产的首要条件,是人在一定社会中的物质生产活动,这种活动一方面由人和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所决定,另一方面由人和他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所决定。这种关系一方面作为日益复杂的技术工艺系统和社会关系系统充当着意识主体和客观对象之间的中介,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方式和语言结构深刻地决定着人的意识活动的逻辑规定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是自己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但是这种生产像人自身的生产一样,也受到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以及和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这种交往的最遥远的形式——政治、法律、宗教等等的形式——的制约。“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像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30) 这就是说,意识的异化和颠倒只能是社会关系的异化和颠倒的直接对应物。

意识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历史性。它是在人们的历史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只是在人类历史的一定发展阶段上才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存在。意识绝不像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自我安置、自我运转与自我完善、发展的独立主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都是由人的实践历史地促成的。

意识是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作为人的有意识的物质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劳动一起交织共生的。初生的意识是与初生的社会的人的活动同步发展的。人类最初的意识主要是对外部自然界的一种带有神秘感的意识。“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征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31) 这种情况正好从否定的意义上说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直接地受生产力的制约,当人类还没有学会运用工艺和技术的力量来有效地克服自然力对自身生存的巨大威胁时,人对自然界的意识本质上没有高出于动物的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宗教成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特定反映形式受到社会形态的制约。他说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这时,人们也“开始”对自己的社会生活有了最初的意识,当然,这种意识还带有原始的胎记:“这个开始,同这一阶段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带有动物的性质;这是纯粹的畜群意识,这里,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 (32) 这是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意识最初是与主体自身的生命活动交织在一起的,由于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在于人学会了生产,因此人的意识一开始表现为实践的直接产物;只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由于实践的分化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意识才真正地获得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最终形成了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的分工,这时才出现了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劳动的意识创造活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像: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像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像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33) 他还进一步指出,思想和观念成为独立力量是个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联系独立化的结果。当人们把意识当作一种独立的人格来看待时,其实是忘记了意识的历史起源和现实生活基础。

马克思之所以把意识的独立性看作是相对的、依赖于历史的,是因为意识看起来似乎可以真实地想像和体验各种宗教情感,设定人的本质;但是实际上意识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要受到现实社会状况的历史制约,尽管这种制约已经过无数中介而无明显的踪迹可寻。费尔巴哈等人只停留在宗教的观点上批判宗教,只是到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之类的抽象概念中去剖解宗教的奥秘。而马克思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宗教的本质应该用一向存在的生产和交往的方式来解释,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

沿着这一思路,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社会历史科学只能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开始,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 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4)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4页。

(5) 同上书,第64页。

(6) 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文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7) 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文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8) 同上书,第8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9—30页。

(10) 同上书第21卷,第30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0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15) 同上书第46卷(上),第194页。

(16) 同上书第46卷(上),第486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0) 同上书第3卷,第374页。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22) 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311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边注〈2〉。

(25) 同上书第1卷,第81页。

(26) 同上。

(27) 列宁:《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43页。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30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82页。

(32) 同上书第1卷,第82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