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是一个假定的先验的存在,而对理性的这种先验假定,同黑格尔关于劳动的理解紧密相关。批判思辨理性,进而科学地理解劳动,则是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劳动概念,在黑格尔那里是作为社会历史观的中心概念提出来的。劳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在自然经济时期,人的劳动是局限于土地上的,劳动的结果依赖于自然的恩赐。因此,这种劳动没有摆脱自然的同一性,人在劳动中以对自然的依附为前提。而在资本主义工业劳动中,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机器系统作用的加强,劳动成为在主体有目的监控之下的过程,在生产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正是这个原因,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劳动作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依托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的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转而将劳动中的自我意识即理性提高为社会存在的基础,把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交往普遍性作为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定。黑格尔的这一抽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历史进入现代,外部自然越来越变成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环节。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哲学的反思中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抬头,外部自然的种种客观规定越来越纳入人的主观性之中,以致在康德之后所完成的思辨中,存在问题竟然被全部消融到主观性之中去了。
但建立于大工业基础上的理性,同18世纪的理性又有着不同的内涵。德国古典哲学自康德起,就开始对法国大革命与英国的工业化运动进行反思。当康德设定先验理性、黑格尔设定绝对精神时,他们所讲的理性是超越于英法理性的,德国的哲学家们认为法国的启蒙理性并不足以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因为这种理性仅仅是属于个人的。而康德、黑格尔所讲的理性则是一种社会理性。当黑格尔说劳动与交换体系会建立起个人同社会的关系时,当他认为资本主义劳动体系会带来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时,他的理性是内含于社会关系中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凌驾于个人与自然之上的。在这种理性中,黑格尔所讲的历史,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发生过程,而是社会理性运转的展示。在这里,黑格尔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他使社会生活成为理性活动的注脚,而不是从社会生活中去理解理性的现实内容。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改造,首先是对黑格尔所说的超验的、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理性进行唯物主义的颠倒,这个颠倒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防止把社会劳动中介系统无限夸大,从而把现实的历史活动夸大为理性活动的重要限定,因为这个夸大是导致哲学陷入思辨深渊的重要原因。早期卢卡奇的历史概念,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失足的。从唯物主义出发,劳动不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更不是从先验理性出发的精神活动,因为在劳动之外有一个人的理性所无法完全消融的自然存在,这使得黑格尔的思辨抽象失去了基础。
但这样一种颠倒还是无法解释理性的起源,而这一问题不解决,理性的先验性就不能真正地被驳倒。这个新的理论基点是实践,因为实践作为现实的历史活动过程才产生理性,理性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使认识论的研究同社会历史的研究一致起来,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社会历史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使哲学回归到社会生活中,这是马克思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的理论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