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已结束,殊不知风平浪静后的痛苦才开始

1.看似已结束,殊不知风平浪静后的痛苦才开始

“上课时与同学讲话被老师逮个正着,被罚站提问,结果一问三不知,好丢脸,我再也不敢跟同学讲话开小差了。”

“有一次下班途中被一个小伙子抢劫,虽然被路人拦截下来,但是现在我一走到那个地方就担心被抢劫,赶紧把包包捂严实点。”

“上回游泳呛水呛惨了,到现在都不敢再下水游泳了。”

“哎呀怕什么,事情都过去了,还在想,你胆子太小了,难不成你真的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什么?我是有点创伤,我就是害怕嘛,难道这个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啊?”

其实人类在遭受突发性的灾难事件或自然灾害后,如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离婚、失业事件后,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常引起个体极度的恐惧、害怕、无助等,当然不同年龄的个体会以不同方式做出反应。这些事件对于个体来说就是创伤,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并不是每个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都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呢?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后(如地震、火灾、战争、亲人离世、失业、婚姻变故等)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创伤性再体验、回避和麻木症状、警觉性增高。

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遭受创伤事件以后,创伤事件会以各种情境反复出现,如在梦中反复不由自主地闯入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让患者反复体验当时的痛苦。在接触创伤性事件相关的情景、线索时,会诱发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此刻患者有再次亲临创伤性事件的现场感,当时的情景如同放电影一样生动、清晰。有些患者还会出现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案例中王敏虽然已经换了新学校,但只要一上课就会想到以前老师上课的情景,感觉听到了以前老师的声音,仿佛老师站到讲台上一样,这种场景常常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出现。

回避与麻木。回避表现为有意识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话题、人、物及环境,对工作、学习缺乏兴趣,性格变得孤僻,行为退缩等,也可表现为无意识对创伤事件的选择性遗忘或失忆。麻木则是感到自己与外界疏远、隔离,很少与人交流,常有罪恶感,失去对人和事物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案例中王敏也出现了上述症状。

警觉性增高。在创伤暴露后的第一个月普遍都会出现。表现为长时间寻找环境中的危险线索、烦躁不安、易激惹、注意力难以集中、做噩梦、易惊醒等。案例中王敏也经常觉得烦躁,烦躁时有用刀划伤自己手臂的行为,夜间常被噩梦惊醒。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成人有所不同,多与他们发育过程中遇到的恐惧性事件有关,如目睹父母打架或受到身体虐待等。患者会反复回忆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主题有关的游戏,依恋父母或成人;警觉性增高、防御性增强、胆小害怕、易发脾气、入睡困难、爱做噩梦等;还会出现一些躯体的不适如头痛、腹痛、呕吐、出汗等;反复闯入痛苦回忆、经常从噩梦中惊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