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味超然
笋味超然
2002年上海博物馆50周年庆,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举办特展,集国宝级古代书画作品真迹于一堂,公开对外展出。有幸观之,大批人群排长龙一睹《清明上河图》,我不喜热闹,于书画馆内静静观摩。《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写实,《伯远帖》《鸭头丸帖》飘逸。走的时候顺便买了本特刊。
十几年来,偶尔也拿出来翻过,每次都很好奇,封面为何是《苦笋帖》?说句实在话,我于书画只是爱好而已,哪里看得懂怀素的草书。只到近三年看校了两百多本历代笔记,才知道什么是苦笋。
《苦笋帖》仅十四个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是怀素给友人的书函,大意是老友你可将苦笋和茶带来,这两样东西味甚佳。
佳在何处?北宋宰相、药学家苏颂说出了真味,《本草纲目》:“〔颂曰〕竹笋,诸家惟以苦竹笋为最贵。然苦竹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者,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及近道者,肉厚而叶长阔,笋味微苦,俗呼甜苦笋,食品所宜。”
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亦存世《苦笋赋》一帖(现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摘其精彩之句:“余酷嗜苦笋。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啖而不疾人。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字写得好,文更是馋人啊。
怀素盛赞的苦笋,原来是一种初食苦而后味甘的上品笋。
笋有非常多的品种,又是非常古的蔬食:“〔时珍曰〕晋武昌戴凯之、宋僧赞宁皆著竹谱,凡六十余种。《诗》云:其蔌伊何,惟笋及蒲。《礼》云: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则笋之为蔬,尚之久矣。”(《本草纲目》)
戴凯之、赞宁都著有《竹谱》,大多可食。我要是把看过笔记里的笋罗列品名,估计读者会厌之。李时珍“《诗》云”与《诗经》原文略有差异。《诗经·大雅·韩奕》:“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蔌是蔬菜,这句话大意是:席上蔬菜有竹笋、嫩蒲。
“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出自《周礼·天官·醢人》,郑玄《周礼注》:“七菹:韭、菁、茆、葵、芹、菭、笋。”菹是腌菜,酸笋也是笋菹的一种:“酸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去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醋煮可食。好事者携入中州,成罕物。”(《海槎余录》)
可以想见这种酸笋,清冽酸口,沁人心脾。
笋既然有几十种,那笋的烹饪法或几百种。仅《梦粱录》所记,已令人眼花缭乱:“笋鸡鹅、间笋蒸鹅、羊蹄笋、麻菇丝笋燥子、潭笋、酿笋、抹肉笋签、拂儿笋、笋焙鹌子、笋姜、笋泼肉面、笋燥齑淘、熟齑笋肉淘面、笋辣羹、笋泼刀、笋辣面、笋齑淘、笋菜淘面、笋粉素食、笋淘面、麸笋素羹饭。”
江南人春天吃春笋,冬天吃冬笋。春笋之美,甲于他笋。《本草纲目拾遗》:“春笋 《笋谱》:其佳者曰猪蹄红,冬月即生,埋头土中,以锄掘之,可三寸许,其味极鲜,甲于他笋,未出土名猪蹄红。”
“腌笃鲜”是上海人的春时最好!天下至鲜汤,腌笃鲜是也。名称三字,食材三样:春笋、咸肉、鲜肉。咸肉、鲜肉均以五花肉为上,六七分瘦,三四分肥。《闲情偶寄》:“笋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
可惜李渔没吃过腌笃鲜,要知道加入咸肉后,非“鲜之至”,而成“鲜之极致”!
春笋以肥厚者为上,硬嫩顺理,嫩的脆口,硬的嚼齿。春笋并非越嫩越好,根部要一点点老才妙。嫩有嫩的妙处,老有老的味道。有嫩头,才有滋;有嚼头,更有味。这种体会,也是年纪慢长,看过点风花雪月后的,痴感小悟。
“笃”是江南一带俚语,有慢慢炖之意,炖时若用小火,砂锅会发出声响,“咕嘟嘟”地慢沸慢滚。“笃”字,在沪语里又有“慢悠悠”之意。这一肥一瘦,和着竹笋的一硬一嫩,在清水里慢炖细熬,“笃”声入耳,最是这江南的滋味,心头缠绕,屋上缥缈。
待到“笃”声渐息,端上这满满一锅的腌笃鲜在桌上,掀起锅盖,真的是满屋肆香,馋眼筷将。只见大砂锅中的腌笃鲜,汤清,油涟微漪,肥咸肉和肥鲜肉混“笃”,渗入笋中,只有少许浮油在汤面上,闻之,有异香。此香可直达胃心,令人开怀!
眼经得住这馋,手是经不住的。伸手而筷,快意人生。春笋的味道,吸收鲜肉和咸肉之精华,“和”而为之,鲜、咸之味,融入到春笋的每一丝纤维里。
李渔是笋之知音:“此蔬食中第一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