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跃龙门

鲤跃龙门

鲤跃龙门,国人皆知。鲤鱼到底能跳多高?北宋马永卿《嬾真子录》:“鄱阳湖水连南康军江一带,至冬湖水落,鱼尽入深潭中。土人集船数百艘,以竹竿搅潭中,以金鼓振动之,候鱼惊出,即入大网中,多不能脱。惟大赤鲤鱼最能跃,出至高丈余后,入他网中,则不能复跃矣,盖不能三跃也。”

鲤鱼能跃丈余!

马永卿接着跟说一句:“故禹门化龙者大赤鲤鱼,他鱼不能也。”禹门即山西河津县西北龙门的别称,大鲤鱼跃过龙门后,会变化成龙(化龙)升天而去。这当然是神话故事,但禹门在黄河中,故这种鲤鱼有专名:黄河鲤。

明朝谈迁《枣林杂俎》:“保德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产处仅三十里。”保德也在山西。清朝钱泳也说:“北地以黄河鲤为佳。”(《履园丛话》)

清朝梁章钜甚至认为:“黄河鲤鱼,足以压倒鳞族。然非亲到黄河边活烹而啖之,不知其果美也。”(《浪迹三谈》)梁章钜是大食家,认为“黄河边活烹而啖”,才知其真味。后来果真如愿,吃到黄河最佳处的活鲤,“食之果佳,当为生平口福第一,至今不忘”。

我和内子去中原旅行,吃过一盘黄河大鲤鱼,抵内子的半只手臂,从手指头直到手肘这么长。虽非为生平口福第一,但至今难忘!

《诗经·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指的就是黄河鲤。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别立市于洛水南,号曰四通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士庶须脍,皆诣取之。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洛水是黄河支流洛河的古称,洛鲤自然是黄河鲤,贵于牛羊,源于“鱼味甚美”。梁章钜既然认为黄河鲤乃“生平口福第一”,那就不得不相信其味甚高,其价也甚高。“士庶须脍,皆诣取之”,意思是士人庶民要吃生鱼片,都到这里来购买。

鲤鱼也能做成生鱼片?要知道这是古代的鲤鱼,是蓝天下清河里游泳的野生无污染鲤鱼,不是我们现在吃的鱼塘里池养吃饲料的鲤鱼。《诗经·小雅·六月》:“炰鳖脍鲤。”这四个字,是全世界有记录最早吃生鱼片的文字。

中国人是吃生鱼片的祖宗!孔子不是说了嘛,“脍不厌细”。

现在绝少有人吃生鲤鱼片,即使在古代,鲤鱼的烹饪法还是多样丰富,比如最著名的“醋溜鲤”。明朝刘若愚《酌中志》:“十二月 初一日起,便家家买猪,腌肉,吃灌肠,吃油渣卤煮猪头、烩羊头、爆煼(炒)羊肚、炸铁脚小雀加鸡子、清蒸牛白、酒糟蚶、糟蟹、炸银鱼等鱼、醋溜鲜鲫鱼、鲤鱼。”

梁章钜也对醋溜鲤鱼赞美有加,但还是念念不忘黄河鲤:“黄河鲤 京师酒馆中醋溜活鲤亦极佳,然风味尚不及潼关,殆以距黄河稍远耳。”哎,人啊,一旦让美味留在了心里,会成为飘不去的念想。

梁章钜念念不忘的是黄河鲤,其实鲤鱼全中国到处有。《本草纲目》:“〔颂曰〕处处有之。其脊中鳞一道,从头至尾,无大小,皆三十六鳞,每鳞有小黑点。诸鱼惟此最佳,故为食品上味。”颂指苏颂,北宋宰相、药学家。

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江东,鱼国也。为人所珍,自鲥鱼、刀鰶、河㹠外,有鲤,青黑色,有金光隐闪,大者贵。”江东也有大鲤,黑里闪金,味道绝不会差。清朝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吉林属每岁进贡方物:鲤鱼、花鯚鱼等。”看来吉林的鲤鱼也味好,否则轮不上进贡。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句容赤沙湖食朱砂鲤,带微红,味极美。”段成式是美食大家,“味极美”出自其口,自然他说了算。段成式为了自己嘴巴享受,却让人家屁股受罪,“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要是把“卖者”改成“买者”,我估计段成式会遵纪守法,管住嘴巴,捂紧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