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蹯上食

熊蹯上食

熊蹯即是熊掌,上食乃古老的食物。鱼与熊掌,想必世人皆知,那是孟子说的,其原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从这话的意思看,熊掌要比鱼好吃,我想孟子大概是吃过的。

孟子离我们够远的吧?不,还有更远的。《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胹是烂熟的意思,熊掌要软而烂熟才好吃。李时珍说:“其足名蹯,为八珍之一,古人重之,然胹之难熟。”宣公指鲁宣公,宣公二年是什么年头?公元前607年,距今两千六百多年。

还有更早的呢!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四十六年),成王想废黜太子商臣,没想到被儿子识破,“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史记·楚世家》)。楚成王想吃个熊掌,儿子睬都不睬他,最后只好自杀。

为何?煮熊掌要时间啊,有了时间就可以有援兵啊!

煮个熊掌需要多少时间?先说拔熊掌毛,我曾经和一哥们在自开的大馆子里吃饭,酒席上有他自家的两大厨,边上菜边讲解菜的渊源和讲究。两大厨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席间喝高了,忽然谈起熊掌,一个说吃过(后话),一个说刚出道时做厨工时拔过熊掌的毛。我问拔了多久?一宿!

拔毛还有讲究,要把熊掌发过后在水里略煮,拔时如绣花,只能把毛拔下而不能连带着拔下一丁点的掌皮。我猜测,熊掌皮定是美味。再说既为八珍,破相不可。

拔毛要一晚上,那么煮呢?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陈春晖邦彦故第,墙外砖砌烟筩(“筩”通“筒”),高四五尺,上口仅容一碗,不知何用,云是春晖当日制熊掌处。以掌入碗,封固置口上,其下点蜡烛一枝,微火熏一昼夜,汤汁不耗而掌已化矣。”陈邦彦是清朝著名学者、书法家,春晖是他的号。

又需一个晚上。怪不得楚成王求儿子吃熊掌,以逃他的魔掌。

古时的熊也多,岳飞之孙岳珂写的《桯史》云:“逆亮时有意南牧,校猎国中,一日而获熊三十六。”逆是叛逆的意思,亮指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他“有意南牧”,想一统中原,没事就在自己的地盘上打猎兼练兵。三十六个熊,合一百四十四个熊掌。

与岳珂同时代的周密,也曾记录过南宋时“北方大打围”的情景:“获兽凡数十万,虎、狼、熊、罴、麋鹿、野马、豪猪、狐狸之类皆有之。”(《癸辛杂识》)数十万中,熊的数量大概还不止三十六个!

到清朝,熊相对就少些。《闲情偶寄》:“野兽之可得者惟兔,獐、鹿、熊、虎诸兽,岁不数得。”李渔在南方,且是民间士人,当然只能“数得”。而在庙堂之人,得之甚易。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云:“八珍惟熊掌、鹿尾为常见。”

对熊掌的追捧在清朝达到了颠峰!好像请客吃饭,不弄个熊掌都对不起客人。其实呢,对不起自己的面子而已。

吴芗厈《客窗闲话》记述淮南洪姓盐商宴客:“馔则客各一器,常供之雪燕、永参以外,驼峰、鹿脔、熊蹯、象白,珍错毕陈。”盐商在分食制方面做得非常好!“客各一器”,每人一盘、一碟、一盅,只不知是否“客各一掌”?

熊掌终于出现在“满汉席”的菜单上,清朝李斗《扬州画舫录》里记载了“满汉席”,极味之一乃“鲫鱼舌汇熊掌”。

李时珍说:“冬月蛰时不食,饥则舐其掌,故其美在掌,谓之熊蹯。”熊冬眠时饥则舔掌,舔着舔着大概也就舔出了肥腴。一个“美”字不能代表李时珍吃过,曹植还“寒鳖炙熊蹯”呢!他们都没描绘出这熊掌的滋味。

我那哥们吃过熊掌的大厨说,就是肥肉味,我想他吹牛。后来看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才知他说的是真话。“熊掌吃在嘴里,像是一块肥肉,像是‘寿司’,又像是鱼唇,又软又黏又烂又腻。”

其实古代大多数人也是只闻熊掌名,并未尝其味。清朝褚人获《坚瓠集》就记载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开文的“鱼与熊掌”是典故,即使在清朝,也出现在“语文”课本里,老师要以此为题而考试的噢!“一师命‘熊掌亦我所欲也’题,其徒文中云:朝而饔,朝此熊掌也;夕而飱,夕此熊掌也。”饔是早饭,飱是晚饭。这个学生,竟然在作文中写:早饭吃熊掌,晚饭也吃熊掌!

老师当下就笑曰:“老夫从不曾得熊掌尝新,你却把作小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