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之鱼
流水之鱼
《诗》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难道吃鱼,定要吃那黄河鲂?难道娶妻,定要娶那姜姓女(齐姜是齐国贵族姜姓美女)?三千年前的古人,说得真实在。为何说“河之鲂”是黄河鲂呢?“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洛阳伽蓝记》)伊河是洛河的支流,均属黄河。
《本草纲目》:“鲂鱼【释名】鳊鱼〔时珍曰〕鲂,方也。鳊,扁也。其状方,其身扁也。”古人造字,都有讲究。鳊鱼还有显著特征:“板身,口锐,项缩。”(《淳熙三山志》)只六个字,相信吃过鳊鱼的都能明白。
李渔是大食家:“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者也,肥宜厚烹作脍。”(《闲情偶寄》)需要解释,至宋后,“脍”并非特指生鱼片。“厚烹”我理解为,烹至味浓。内子甚喜我“厚烹”的红烧鳊鱼,食之腴肥,李渔文中之“肥”指的是肉腴。
鳊鱼最美的地方,乃肚子一处很腴的肉,李时珍云:“腹内有肪,味最腴美。其性宜活水。”李时珍所说的“腹内有肪”,就是这处腴肉。李渔的“肥”与李时珍的“腴”,均乃点睛之笔。
“性宜活水”道出了奔流黄河中的鳊鱼为何美!周密《癸辛杂识》记载,贾似道当权时,“尤喜苕溪之鳊鱼,赵与可因造大盘,养鱼至千头,复作机,使灌输不停,鱼游泳拨刺自得,如在江湖中,数舟上下递运不绝焉”。赵与可史无记载,估计是个能人,造出个能把死水变活水的机械,装置在船上,运送活鱼。
孟浩然《岘潭作》:“试垂竹竿钓,果得槎头鳊。”槎头鳊又是何鳊?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习凿齿所撰《襄阳耆旧传》云:‘汉水中,鳊鱼甚美。常禁人捕,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头鳊。’宋张敬儿为刺史,作六橹船置献齐高帝曰:奉槎头缩项鳊一千八百头。”以槎断水,意思是用竹木为槎放置水中,渔人过不去,如何捕?
齐高帝指萧道成,皇帝要吃,刺史敬奉,千八百条。这槎头鳊,该有多“肥”!又有多“腴”!汉水激流,鳊游自得,肥腴其身。孟浩然要是活得早一点,恐怕是享不了钓趣,也惠不了口福。
民间谚语“鳊白鲤鯚”,或曰“鳊白鲤鲫”,指的是四大淡水名鱼。鳊为首,次为白。白鱼即鲌鱼,《本草纲目》:“鲌形窄,腹扁,鳞细,头尾俱向上,肉中有细刺。武王白鱼入舟即此。”
《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周武王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跃入王的船中。可想而知,这条白鱼在奔腾黄河中,练就了怎样的一身本领。这种鱼会不好吃吗?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何胤侈于味,食必方丈。后稍欲去其甚者,犹食白鱼……”食必方丈,形容吃得阔气。后来少许收敛,太奢侈的舍弃,但白鱼可不能不吃。
古代的白鱼,又不是我们现在的养殖白鱼,它既然能跃入武王舟中,也就非常难捕。段成式这个大食家,知多识广:“荆有魏溪,好食白鱼,日命仆市之,或不获,辄笞责。”白鱼不是天天能买得到,尤其是那种珍贵的品种。
古时鲌最珍者,乃“淮白鱼”。《随隐漫录》记载“玉食批”(参见本书《坐鱼三斤》),有一款“酒炊淮白鱼”,其珍可以想见!
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记载,吕夷简宰相的夫人去问候皇后,后曰:“上好食糟淮白鱼。祖宗旧制,不得取食味于四方,无从可致。相公家寿州,当有之。”吕相老家在寿州(今安徽淮南市,近淮河),应当有吧?“夫人归,欲以十奁为献。公见问之,夫人告以故”,吕夷简问明原因后说:“两奁可耳。”
夫人不解啊,曰:“以备玉食,何惜也?”给皇上吃有什么可惜啊!公怅然曰:“玉食所无之物,人臣之家安得有十奁也?”皇上也没得吃,我们做人臣的,家里(家乡亲戚送的)哪能有十奁啊!奁是小匣子,估计一奁内装一条糟淮白。你想想,淮白鱼有多珍!
淮河古时素以落差大、水流急著称,故淮白鱼能练得一身“好肌肉”。
鲤鱼在本书《鲤跃龙门》里略谈了一二,接着要谈谈鯚鱼和鲫鱼。鯚鱼即鳜鱼,《本草纲目》:“鳜生江湖中。鬐鬣刺人。厚皮紧肉,肉中无细刺。”鬐即鳍。我烧的清蒸鳜鱼,内子特别爱吃。但洗的时候,经常被鱼鳍刺破手。鳜鱼肉被称为“蒜瓣肉”,肉紧味美。
唐朝张志和有诗云:“桃花流水鳜鱼肥。”鳜鱼肥,也是因着流水急。
最后说说鲫鱼,鲫鱼可红烧,亦可炖汤。小时候姆妈炖出的鲫鱼汤,奶白色,味甚鲜。如今菜场里买来的鲫鱼,无论我怎么炖,就是没有小时候的味。原因何在?听听大科学家是怎么说的:“鲫鱼生流水中,则背鳞白而味美,生止水中,则背鳞黑而味恶。”(《梦溪笔谈》)怪不得!小时候的鲫鱼,都野生在河流中。如今的鲫鱼,都养殖在池塘里。
沈括接着说了一句金句:
“《诗》所谓‘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盖流水之鱼,品流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