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鳇味极
鲟鳇味极
鲟鳇鱼,味极美。《闲情偶寄》:“如鲟、如鯚、如鲫、如鲤,皆以鲜胜者也。”又曰:“食鲥鱼及鲟鳇有厌时。”李渔的口福没得说,鲥鱼、鲟鳇鱼竟然也有吃厌的时候。那他到底吃的是“鲟”还是“鲟鳇”呢?
鲟是鲟,鳇是鳇,古人今人大概都分不清,纪晓岚学问够高吧!《阅微草堂笔记》:“沈阳鲟鳇鱼,今尚重之。”同一朝代赵慎畛《榆巢杂识》:“盛京之鱼肥美甲天下,而鱏鳇尤奇。巨口细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计,可三百斤。”盛京即沈阳,赵慎畛并说:“都人目为珍品。是鱼出黑龙等江,非钓所能得。”
黑龙江也有鲟鱼(史氏鲟),但江里游动更多的则是鳇鱼,当地人或称之为“鱏鳇”。这“鱏”字又作何解?《本草纲目》:“鲟鱼【释名】鱏鱼、鲔鱼、王鲔(《尔雅》)。”李时珍是这样描述的:“其鼻长与身等,口在颔下,食而不饮。”鼻长与身等长,是什么鱼?
白鲟!
李时珍是吃过白鲟的:“肉色纯白,味亚于鳣,鬐骨不脆。”说它的鳍骨不脆,味道要比鳣差点(亚于)。从李时珍的描述中,我们得知味道更好的鱼乃鳣。但“鳣”又是何物?
“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无鳞大鱼也。其状似鲟,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长有须,其口近颔下,其尾歧。其出也,以三月逆水而生。”其状似鲟的“鲟”指白鲟。那么“鳣”是什么鱼呢?
中华鲟!
能以中华命名的鱼,高贵之极。李时珍的描写,“背有骨甲三行”“鼻长有须”“口近颔下”“尾歧(歪形)”都符合中华鲟的特征。中华鲟是洄游生物,“以三月逆水而生”,逆水洄游,漫漫长路,千里迢迢,万般艰难,从海里回到长江的上游去产卵。
宋朝周去非《岭外代答》:“鲟鳇大鱼,自南海入江……大者长六尺,小者四尺,修鼻侈腮,口隐于颐,身无细鳞,上各有锋刃,与凡鱼不同。”中华鲟背上的骨甲,看上去若“锋刃”。周去非并说:“春水大至,鲟鳇大鱼自海逆流而上。”中华书局的校注为:中华鲟。我认为校注者水平高。
古人于鲟和鳇分辨不清,很正常,今人能说得清楚的,大概也只有鱼类学家。中华鲟的命名也很晚近,李时珍把中华鲟和白鲟的特征,描述到精准,真是了不起!上文说到过李时珍品尝白鲟后得出结论:“肉色纯白,味亚于鳣,鬐骨不脆。”
鳣是中华鲟,它竟然还有个很奇怪的别名:着甲。八大菜系之一的苏菜,保有传统名品“黄焖着甲”,此道菜大概由清朝传下来:“久烹着甲能销骨。”(《坚瓠集》)
销不销骨得问李时珍,他品尝过中华鲟吗?为了医学研究和人类幸福(《本草纲目》是一本医药书),他吃过,甚至把中华鲟从头到尾包括鱼骨、鱼鳃、鱼肚、鱼子都尝了一遍,得出结论:“其脊骨及鼻,并与鳃,皆脆软可食。其肚及子盐藏亦佳,其肉骨煮炙及作鲊皆美。”鲊是腌制。
鱼骨、鱼鼻,甚至是鱼鳃,“皆脆软可食”,这是天下独一的鱼!怪不得明朝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里,给中华鲟的鳃起了美妙的名字:“其腮曰玉棱衣。”
中华鲟最好吃的部分乃其骨,“身骨脆美可啖”(《客座赘语》),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情深意绵追忆董小宛,并回味小宛之出色厨艺:“醉鲟骨如白玉。”如玉脆骨,醉人齿舌。
鲟骨竟然也有个别名:明骨。《随园食单》:“鲟鱼 取明骨,切小方块,鸡汤去沫,先煨明骨,八分熟,下酒、秋油,再下鱼肉,煨二分烂起锅,加葱椒韭,重用姜汁一大杯。”照着袁枚的方子,一定能制成极品。我能想象脆骨在齿间的舞动之味!
可现在哪里吃得到野生的中华鲟(吃了也犯法)。只有野生的中华鲟,在漫漫的洄游途中,才会使肌肉发达,才会使身上的每一部分充满野性和至美!
当一座座高耸的大坝,阻挡它们回归家园,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离开我们的日子,也已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