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臭美
鲥鱼臭美
鲥鱼,时也。《本草纲目》:“〔时珍曰〕按孙愐云: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每四月鲚鱼出后即出,云从海中泝(溯)上,人甚珍之。”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鲥鱼之美,贵在其“时”,只有农历四月的初夏很小段时间才出现。“初夏时有,余月则无,故名。”
清朝梁章钜不愧是大食家:“《正韵》言似鲂,肥美,江东四月有之。此本海鱼,得江水荡涤之,其味愈美,故以出扬子江者为佳。”(《归田琐记》)可以想见鲥鱼从海中入长江溯上,逆游向前,矫身健体;“江水荡涤之”,盐慢慢退去,味慢慢增色。
吴自牧《梦粱录》:“鲥,六和塔江边生,极鲜腴而肥。”鲜腴而肥,还要在前面加个“极”字。鲥鱼虽美,在南宋可不是什么高档品,吴自牧亦有记载:“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鲥鱼、鲳鱼、鳗鱼、鲚鱼、鲫鱼、白蟹、河蟹、河虾、田鸡等物。”
鲥鱼的洄游并非只长江。另一路从大海入钱塘江,再溯至富春江产卵。六和塔在钱塘江边,吴自牧“极鲜腴而肥”写的是古代钱塘江鲥鱼。清朝陆以湉《冷庐杂识》:“凡宾筵,鱼例处后,独鲥先登。”古人宴席特点,味美“先”登。上海有个著名饭店,蒸鲥是其招牌菜,独鲥“后”登,以示主人好客,请宴的馔品不凡。可有多少人知道那是洋鲥(美国西鲱)?
吃过鲥鱼(包括洋鲥)的人都知道其鱼刺多,古人有句名言:“第一恨鲥鱼多骨。”我猜说者是个急性子。鲥鱼有刺,慢品慢抿,抿出其刺,才能抿出真味!
南宋鲥鱼挑担而卖,到清朝,同样在杭州:“杭州鲥初出时,豪贵争以饷遗,价甚贵,寒窭不得食也。”(《冷庐杂识》)贫寒百姓已经吃不到,说明鲥鱼的数量渐少。鲥鱼分布长江、钱塘江,也分布在珠江流域。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顺德甘竹滩,鲥鱼最美。鲥于夏,其味皆美。”广东人实在太喜欢生鱼片:“鱼生以鲥鱼为美,他鱼次之。”
用鲥鱼来吃生鱼片,可惜!袁枚说:“鱼皆去鳞,惟鲥鱼不去。”何也?李时珍道出实情:“其肪亦在鳞甲中。”鲥鱼的味美,就是吴自牧说的“极鲜腴而肥”,腴在哪里?腴在鳞下,鳞去腴去,鳞去鲜去,鳞去“极”去。
李时珍引袁达《禽虫述》云:“鲥鱼挂网而不动,护其鳞也。不宜烹煮,惟以笋、苋、芹、荻之属,连鳞蒸食乃佳。亦可糟藏之。”鲥鱼惜鳞,鳞去即死;人也惜其鳞,爱其鳞下腴尔!连鳞蒸食,是知味者;亦可糟藏,是知享者。
于是有人想出既蒸又糟,此方一出,余法皆废。“满汉席”一百道极味,其一乃“糟蒸鲥鱼”(《扬州画舫录》)。“满汉席”是盐商请乾隆吃的盛席。
乾隆知味,前朝皇上的品味也不差啊!明朝年间,鲥鱼成贡,即已成例。明朝三本书《本草纲目》《枣林杂俎》《客座赘语》都有“鲥鱼成贡”的记录,特别是后者记载:“嘉靖间,进贡船只,二则守备尚膳监,曰鲜梅、枇杷、杨梅、鲜笋、鲥鱼。三则守备不用冰者……”
“三则守备不用冰者”,突出前面的鲥鱼,在进贡时要用冰。
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在“南京贡船”条,详细讲述了鲥鱼的进贡:“鲜鲥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初夏捕采的江南鲜鲥,五月十五日开始进贡,再经历一个多月时间到京,“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然实不用冰,惟折干而行,其鱼皆臭秽不可向迩。余于夏月北上,曾附其舟,几欲呕死”。
沿途哪里有这么多冰。沈德符是亲自经历,差点呕死。“其鱼到京,始洗刷进充玉食,上颁赐阁部大臣及经筵日讲词臣。”鲥鱼到后,洗洗后就上贡,皇上呢就吩咐赐给大臣们。几欲呕死的鲥鱼,毕竟是皇上赐的,不见得扔了吧!“近臣侈为珍味,然实不堪下箸。”
臭得实在是下不了筷子啊!于是“贵珰辈杂调鸡豕笋葅以乱其气”,珰指宦官,想出用鸡、豕、笋等,混而杂之,调和烹饪,如此烧出来的味,好像不怎么“呕”人。吃多了,也就习惯了。
“有一守备大珰,新赴南任,夏月忽呼庖人责以馔无鲜鲥鱼。庖人以每顿必进为言。”有个大宦官,新近到南方赴任,夏天责怪厨师为何没新鲜鲥鱼吃,厨师说每顿都有啊。“珰怒不信,索至谛视之”,宦官不相信,让厨师把新鲜鲥鱼拿来,左看右看,既惊讶又疑惑,说了句:
“其状颇似,但何以不臭腐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