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千金
豆腐千金
有一次在国外,三天没见豆腐,来自全国各地的团友们就跟导游嚷嚷,能否给添盘豆腐?凉拌、红烧、麻辣,都可以。大概国人没有不吃豆腐的。
《本草纲目》:“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喜好炼丹,长生不老药没炼成,不小心却发明了豆腐。这可是个伟大的发明!从此,在中国人的饭桌上,出现了一盘温润如玉的豆腐。从此,中国人就离不开这样吃食:“俗以豆腐为白虎,白菜为青龙。”(《乡言解颐》)左青龙,右白虎。
豆腐应当说是平民美食,南宋的吴自牧就坦言:“更有酒店兼卖血脏、豆腐羹、爊螺蛳、煎豆腐、蛤蜊肉之属,乃小辈去处。”(《梦粱录》)小辈即平民,甚或说是贫民也可。
清朝褚人获《坚瓠集》曰:“豆腐有十德:水者,柔德;干者,刚德;无处无之,广德;水土不服,食之即愈,和德;一钱可买,俭德;徽州一两一碗,贵德;食乳有补,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则不成,圣德;建宁糟者,隐德。”
柔、刚、广、和、俭、贵、厚、清、圣、隐,正好十德。
十德中最可贵的是俭德、和德,前者“一钱可买”,再穷的人都吃得上,“今人率以豆腐为家厨最寒俭之品”(清朝梁章钜《归田琐记》);后者“水土不服,食之即愈”,梁章钜也说:“凡远客之不服水土者,服此即安。”到国外水土不服,吃盘豆腐即可使胃舒服,使心安宁。
豆腐的俭德还能考验人的品德!明朝何良俊对本朝贤臣王恕称赞有加,因其巡抚云南时,“日给唯猪肉一斤、豆腐二块、菜一把。”(《四友斋丛说》)巡抚可是一省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过一个叫申诩的进士,有风骨:“衣必缊袍,食必粗粝。偶门人馈祭肉,持至市中易豆腐,曰:非好苟异,实食之不惯也。”缊袍指贫者之衣。申诩的门人(学生)偶有送他祭祀过的肉,他却拿去换豆腐,“食之不惯”或真,想来一条肉可以换许多块豆腐吧。
这十德之外,我认为还有一德,“味德”。别小看一块豆腐,在古人的智慧下,其烹饪法至多至广至美!清朝薛宝辰写的《素食说略》,仅豆腐之名,就令人眼花缭乱:炸煮豆腐、碎馏豆腐、麻裹豆腐、虎皮豆腐、罗汉豆腐、雪花豆腐、泡儿豆腐等等,同一朝代的薛福成《庸盦笔记》:“河工奢侈之风 即以宴席言之,一豆腐也,而有二十余种。”
袁枚《随园食单》更记录过一品“精绝无双”的豆腐:“程立万豆腐 乾隆廿三年,同金寿门在扬州程立万家食煎豆腐,精绝无双。其豆腐两面黄干,无丝毫卤汁,微有蛼螯鲜味,然盘中并无蛼螯及他杂物也。”蛼螯即车螯,蛤类海鲜。豆腐里吃出海鲜味,想来也只有袁枚有此口福。
袁枚有句名言:“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
《随园食单》深入美食爱好者之心,《随园诗话》更情入诗歌爱好者之怀。这个大美食家在《随园诗话》里竟然还提豆腐:“蒋戟门观察招饮,珍羞罗列,忽问余:‘曾吃我手制豆腐乎?’曰:‘未也。’公即着犊鼻裙,亲赴厨下,良久擎出,果一切盘餐尽废。因求公赐烹饪法,公命向上三揖。如其言,始口授方。归家试作,宾客咸夸美。”
蒋赐棨,字戟门;观察是一种高官位;犊鼻裙当是围裙。袁枚把观察大人亲手制作的豆腐全部吃完(尽废),就差舔盘子了。这个食痴为得“烹饪法”,竟然愿意“三揖”,于是被朋友作诗调侃曰:“为此曾经三折腰。”
三折腰无非是弯弯腰,又不要花银子!
也是在《随园食单》里,袁枚记载的“王太守八宝豆腐”,这款豆腐可了不得!据太守说,是其祖父为徐健庵尚书门生时得到的方子。徐乾学,号健庵,顾炎武外甥,清朝大吃货之一。徐健庵这豆腐方子哪里来的?“圣祖赐”,康熙皇帝亲赐的。“尚书取方时,御膳房费一千两。”
取方子时,被御膳房敲掉了一千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