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丝缕

面条丝缕

《闲情偶寄》:“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晰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这是我看到对面条最精确的解释,李渔不愧为嗜面之人。诸位读者有没有发现,凡是好吃的人,基本都喜欢面条。

面条的祖宗是汤饼,“北人食面多作饼”这句话有点含糊不清,是面饼呢还是汤饼?李渔巧妙避开了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解释。汤饼是面片,面片到面条,有个过程。“片”到“条”,似乎很简单,但请想象一下从猿人弯腰到人类直背,需要走过多少漫漫之路。

史可考证,汤饼始于汉。面条又始于何时?学界比较公认始于北魏。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水引,挼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先揉搓如筷子粗细,一尺长短,再在锅边按成韭菜叶薄,下锅沸煮。

水引饼已类似于宽面条。《本草纲目》:“按刘熙《释名》云:饼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有蒸饼、汤饼、胡饼、索饼、酥饼之属,皆随形命名也。”刘熙是东汉人,学界疑索饼即水引饼,《释名疏证补》:“索饼疑即水引饼。”

“疑”非认同,非公认。清朝薛宝辰《素食说略》:“面条,古名索饼,一名汤饼。”这句话等同于:“人,古名猿人。”大概薛宝辰不知道同时代有“进化论”一说。

北魏的时候有宽面条,并不等同于宽面条比汤饼更流行,更使大众接受。在所有正史野史里,魏晋甚至唐朝都流行汤饼,直到北宋。陶穀是北宋开国功臣之一、大食家,其名著《清异录》“建康七妙”条,其一为:“湿面可穿结带。”这句话一般解释是:调和好的面,筋韧如裙带。我是理工男,古文薄。从字面上看,一面一带,总可理解为是面条吧!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有一段故事,与面条也有些关系。《邵氏闻见前录》记载:“周世宗死,恭帝幼冲……京师之人喧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谣言四起,舆论纷纷。赵匡胤时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听到谣言有些害怕,秘密告诉家人:“外间讻讻如此,奈何?”没想到他姐姐“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曰:‘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乃于家间恐怖妇女何为耶!’太祖默然而出”。

面杖即擀面杖,不一定擀面条,但至少可以“不托”,也至少可以做面条了。

宋人对面条的热情不会少于今人,北宋《东京梦华录》“食店”条:“罨生软羊面、桐皮面、姜泼刀、回刀、冷淘、棋子、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桐皮熟脍面、细物料棋子、菜面。”

南宋《都城纪胜》“食店”条:“铺羊面、盦生面、姜拨刀、盐煎面、鯚鱼桐皮面、抹肉淘、肉齑淘、棋子、虾燥子面、扑刀鸡、鹅面、家常三刀面、燥子䬣、菜面、齑淘、血脏面、素棋子、拨刀、冷淘、鱼面。”

从《东京梦华录》和《都城纪胜》两个条目联系,“刀”也是一种面,另外则是“淘”(主要是冷淘)、“棋子”。

南宋《梦粱录》“面食店”所记更多:“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面、三鲜棋子、虾棋子、虾鱼棋子、丝鸡棋子、七宝棋子、抹肉、银丝冷淘、笋燥虀淘、丝鸡淘、耍鱼面、䬣面、菜面、熟虀笋肉淘面、大片铺羊面、三鲜面、炒鳝面、卷鱼面、笋泼刀、笋辣面、乳虀淘、笋虀淘、笋菜淘面、七宝棋子、百花棋子、蝴蝶面、血脏面、虀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

从《都城纪胜》和《梦粱录》两个条目联系,“䬣”也是一种面。但到底是什么面,我查过很多资料和图书,无人能晓。“冷淘”类似上海夏天吃的冷面,或似凉面。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六月初六日……沫肉瀣淘、银丝冷淘。”农历六月,已是盛夏。

“棋子面”因形而名。从《齐民要术》记载看,或是最早的“挂面”,可以保存一段时间:“刚溲面,揉令熟,大作剂,挼饼粗细如小指大。重萦于干面中,更挼如粗箸大。截断,切作方棋。簸去勃,甑裹蒸之。气馏,勃尽,下著阴地净席上,薄摊令冷,挼散,勿合相黏。袋盛举置。须即汤煮,别作臛浇,坚而不泥。冬天一作得十日。”

此段古文解释起来相当复杂,简而言之,这种面形如方棋,蒸熟之后,凉席阴干,即可装袋,冬天制作一次可保存十日。

“扯面”,或称拉面、抻面,最早出现在明朝宋诩《宋氏养生部》:“渐以两手扯长,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

清朝薛宝辰《素食说略》称为桢条面:“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合,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条面。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真妙手也。”

“薄等于韭菜”“可以成三棱之形”,使我想起十年前写《寻访上海的30碗面》,兰州拉面的名称:毛细,细,二细,三细(此四种为圆面);韭叶,宽,大宽(此三种为扁面);荞麦棱(此种为有棱有角的面)。

十年前,我长病在家,身痛心疲,人生无望。想着自己还能走,有气力时就外出寻面。寻吃了面,也写起了文。人生四十始为文字,人生四十始知古人。十年后,我有时会去曾经的老店,吃上碗面条。撩起了面条,撩起了往事:

撩起了面条的,一丝一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