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鱼珍绝
黄鱼珍绝
民国郁慕侠《上海鳞爪》:“饭店弄堂 九江路(俗称‘二马路’)外国坟山附近有一条弄堂,一面通南京路。这条弄里一共只有三四十家铺面,而饭店却占去十多家。他们的菜肴,如炒圈子、炒秃肺和咸菜烧小黄鱼、竹笋炖咸鲜肉是最著名的。”
作为一个上海人,看到这段文字,亲切之感油生。亲切的是弄堂和咸菜烧小黄鱼。即使到现在,禁捕期一过,我也是要买上几条新鲜小黄鱼,烧咸菜或是放葱姜盐清蒸,一馋膏吻。新鲜小黄鱼与冰冻小黄鱼之差别,犹如天然美女和粉脂涂妇。前者的鱼鳞金黄色亮,故名。
既然有小黄鱼,定然有大黄鱼。专业上归类,它们都是“石首鱼”。唐朝刘恂称之为“石头鱼”,《岭表录异》:“石头鱼状如鳙鱼,随其大小,脑中有二石子,如荞麦,莹白如玉。有好奇者,多市鱼之小者,贮于竹器,任其坏烂,即淘之,取其鱼脑石子,以植酒筹,颇为脱俗。”从这条笔记中,可看出石首鱼有大有小。
石首小的是小黄鱼与梅童鱼:“黄梅鱼 似金鳞鱼而小,骨少而口朱,长可七八寸。”(《淳熙三山志》)至于作者梁克家说的“黄梅鱼”,是小黄鱼还是梅童鱼,我偏向后者。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石首,小者名‘NFDAE水’,其次名‘春来’。”清朝类书《格致镜原》卷九十二:“石首,小者名‘NFDAE水’,即梅鱼也。似石首而小,黄金色,味颇佳,头大于身,人呼为‘梅大头’。出四明梅山洋,故名‘梅鱼’。或云:梅熟鱼来,故名。”
梅童鱼我也吃过,形状上与小黄鱼相似,比后者头大,口感上更鲜,味肉细绵,但不及小黄鱼韧滑。
大黄鱼肯定比小黄鱼大,长宽大约各一倍。小时候吃过,只有过年才吃得到(要凭票),姆妈一般用雪菜烧“大汤黄鱼”,印象模糊,只知道汤非常非常地鲜。与大黄鱼大小差不多的石首,还有黄姑鱼和NFDAF鱼。上海市场上很少有这两种鱼,口感略差。
最大的石首是黄唇鱼和毛鲿鱼,可达上百斤,价格亦可达上百万(近几年有报道,但捕捞这两种鱼等于是大海捞针),因为这两种鱼的鱼鳔甚珍,贵如黄金。
我小时候过年吃的野生大黄鱼,如今几乎已绝迹。2016年5月,在舟山野生大黄鱼拍卖会上,最大一条重4.1斤、长60厘米的“鱼王”拍出29800元的高价。
明朝朱国祯《涌幢小品》:“海鱼以三四月间散子,群拥而来,谓之黄鱼,因其色也。渔人以筒侧之,其声如雷。初至者为头一水,势汹且猛,不可捕;须让过二水,方下网。簇起,泼以淡水,即定。举之如山,不能尽。”
“举之如山,不能尽”,是什么时候“尽”的呢?《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10月“海洋中国”专辑中报道:“最致命的一击发生于1974年初春,浙江省组织了近2000对机帆船前往大黄鱼的主要越冬场外海中央渔场围捕。这一年渔发面积大,鱼群密度厚,舟山渔场的大黄鱼产量由10万吨猛增到16.81万吨,创造了我国渔业史上大黄鱼产量的最高纪录。自此以后,东海岱衢族大黄鱼资源一蹶不振,销声匿迹。”
上世纪50年代,福建有一种叫敲罟的作业方法传到浙江,大黄鱼迎来了它们的灭顶之灾。敲罟作业就是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造成灭绝性捕捞。
其实敲罟作业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广东潮汕地区疍民就已发明。
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渔具”条,对“敲罟作业”有记载:“有曰围罛,制如䌇罛而小,深二三丈,广七八十丈,连合二罛为一围。以二船一前一后施之,亦以板惊鱼。凡鱼首有石者,皆惊入罛。”罟,渔网;罛,大的渔网。意思差不多。“以板惊鱼”即“敲罟作业”。
还有一种更厉害的叫墙罛:“有曰墙罛,则以䌇罛为之,专以取鰽白及黄、白花鱼,亦曰黄花罛。每一船一罛,罛深六七丈,长三十余丈,相连数百千罛以为一墙,横截海水。鱼触墙罛不能去,大小壅积,起罛时鱼多不可胜取。”后面一句话,才是古人之大智:
“每割罛之半以放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