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下酒

萝卜下酒

萝卜自古是小菜,小菜宜下粥、下饭。《闲情偶寄》:“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李渔深谙饮食之道,更有南宋的前辈吴自牧,亦非等闲,“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及下饭海腊、鲞膘、鸭子、炙鳅、糟藏大鱼鲊、干菜、干萝卜。”(《梦粱录》)干萝卜大概是现在的萝卜干,就着下饭,香。

萝卜非但能下饭,在没饭吃的时候还可以填肚子!李渔曰:“瓜、茄、瓠、芋诸物,菜之结而为实者也。实则不止当菜,兼作饭矣。”我想萝卜结实,亦可兼作饭。

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记载:“江东居民,岁课种艺,初年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次年种萝卜二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可知萝卜消食也。更始败,掖庭中宫女数百人幽闭殿门内,掘庭中芦菔(萝卜别名)根食之,今萝卜是也。”

种芋艿三十亩,可省米三十斛(1斛=10斗=100升);种萝卜,可补助(益)、减少(消)粮食。更始是汉帝刘玄年号,更始三年,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出降,败。刘玄败了,宫女们只好挖萝卜当饭吃。

可没听说过萝卜可以下酒啊!

南宋出了个大英雄韩世忠,死后被追封为蕲王。是英雄,总有英雄所为;是大英雄,就做大英雄之事。大英雄打大战,不表,单说他喝酒,那可是:大口喝酒。接着呢,不大口吃肉了?是,非但不大口吃肉,还不许有下酒菜,此乃蕲王在军中的霸王条款:“军中饮 蕲王每与军官饮,用巨觥无筭,不设果肴。”

巨觥乃大酒杯,无筭就是不计其数;不设果肴,只喝酒不吃菜,连颗花生米都没有。

有个叫王权的,跟着蕲王打仗没成名,这时候想着扬名了。“王权一日窃怀一萝卜”,小子怀里偷藏一萝卜,时不时拿出吃一口。就萝卜喝大酒,还心里美得很。没想到蕲王眼尖:“蕲王见之,大怒曰:小子如此口馋!”上前就用大手按这小子的额头,蕲王力气可真大,“痛不可忍,随成痕肿”。这个王权很识相,把萝卜一扔,蕲王气消,“既乃复与之饮”。

这个王权又很聪明,既然在战场上成不了名,那就在酒场上,回家把这事说与儿子听。写这个故事的人叫周煇,与他儿子是朋友:“二说得于权之子处智。”(《清波杂志》)

从古到今,这大概是萝卜在酒席上最辉煌的一次主角。古人的酒席,要有多丰盛就有多丰盛,哪轮得着萝卜上台面。萝卜是小菜,小菜有小菜的地位,下粥、下饭,下面也可。

“今成都面店中呼萝卜为葖子,虽曰市井语,然亦有谓。按《尔雅》曰:葖,芦菔也。”(《癸辛杂识》)写这本书的周密也是南宋人,学问老大,上知《尔雅》,下懂市井。南宋的成都面店里把萝卜称呼为“葖”,周密一下想到《尔雅》。古人讲究多,就说周密吧,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密是他的名,公谨是他的字,还有许多别人叫不上的“号”。

古往今来,每人姓只有一个。李渔有个本家,比李渔还早些年生,名头更大,叫李时珍,写了本《本草纲目》,只要能吃进嘴里的东西,他都知道:“莱菔【释名】芦萉(郭璞云:萉,与菔同)、萝卜、雹突、紫花菘、温菘、土酥。”晕了吧!萝卜有这么多的名号啊。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其目的是让天下百姓能治病。但是吃得下口的东西,药食同源,李时珍怎么会不懂呢?于是他就兼了个身份:大美食家。大美食家总能于一笔中带出食物本身的韵美:“【集解】〔时珍曰〕根、叶皆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

李时珍万万没想到,萝卜: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