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辛之美

芥辛之美

我记得第一次蘸芥末吃生鱼片,是二十多年前。有喜食者正好坐我边上,很热情地在我的碟子里挤了长长一条芥末,并用筷子替我在酱油里捣碎。他搛起一片鱼生,在自己碟里,蘸满芥酱,入口咀嚼,很享受。我学他的样子,一片入口,泪涌鼻酸,很痛苦。还不敢用纸巾擦,怕人笑我土。

一直以为,蘸芥末吃生鱼片,是中国人学日本人。后来才知道,是日本人学中国人。《礼记·内则》:“鱼脍,芥酱。”鱼脍指生鱼片。三千年前,古人就知道吃生鱼片要蘸芥酱。当然酱非酱油,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韭菜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

“芥末”二字,我见到的最早文字是袁枚《随园食单》“时节须知”条:“辅佐之物,夏宜用芥末,冬宜用胡椒。”古时的芥末,是用芥子研磨而成。《本草纲目》:“芥 子大如苏子,而色紫味辛,研末泡过为芥酱,以侑肉食,辛香可爱。”侑是佐助的意思。

论吃,中国人说第一,全世界人举双手。

芥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蔬食,而且品种繁多,非农学家几乎很难晓全。按用途可分为叶用芥菜(如“雪里蕻”)、茎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头菜”)。即使如李时珍这样的大家,也只说了“叶用芥菜”的一部分品种:“芥有数种:青芥、大芥、马芥、花芥、紫芥、石芥。”(《本草纲目》)青芥,李时珍引北宋苏颂曰:“青芥,似菘有毛,味极辣。”

光这些芥菜的名,使我一头雾水!苏颂说过一大堆芥菜名后,曰:“皆菜茹之美者,不能悉录。大抵南土多芥。”(《本草纲目》)“不能悉录”,说明芥菜品种多!“大抵南土多芥”,我是南人,也只知雪菜由芥菜而腌,至于是何种芥菜,恕我无知。

雪菜又叫雪里红、雪里蕻,袁枚《随园食单》:“冬芥,名‘雪里红’。一法整腌,以淡为佳;一法取心风干,斩碎,腌入瓶中。熟后,杂鱼羹中极鲜。”袁枚最后一句话,真知味。雪菜与鱼,绝是佳配,小时候姆妈用雪菜烧的“大汤黄鱼”,几十年时光虽已过去,其味其鲜,已深深“腌”入我心。

“整腌”两字,实乃古代的“菹”。《本草纲目》:“〔弘景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可生食及作菹。”菹又作葅;“斩碎”“腌”三字,实乃古代的“齑”。《本草纲目》:“〔颂曰〕紫芥,茎叶纯紫可爱,作齑最美。”齑又作虀。齑泛指经腌制、切碎制成的菜。

事物随着时光的流逝,会起变化,食物亦如此。北宋赵令畤《侯鲭录》:“细切曰虀,全物曰葅。今中国皆言虀,江南皆言葅。”虀和葅,如今大多数人都读不出。所以我认为:今中国皆言腌。

中国人的腌菜,还有一绝,可腌出一种闻着臭吃着香的品种。清朝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回忆爱妻陈芸:“每日饭必用茶泡,喜食芥卤乳腐,吴俗呼为臭乳腐,又喜食虾卤瓜。”芥卤是腌芥菜发酵后形成的臭卤,沈复“腐不敢强,瓜可扼鼻略尝,入咽当知其美”。芥卤乳腐太臭,沈复“不敢强”;瓜是“勉强”,扼鼻略尝。扼鼻是用力掐住鼻子,可想其臭!“入咽当知其美”,可知其香。

卤分新卤和老卤,陈芥菜卤汁非但可以腌制出绝臭的菜品,更是一味良药,专治肺病。《本草纲目拾遗》:“陈芥菜卤汁 味咸性凉,治肺痈喘胀。用陈久色如泉水,缓呷之,下痰清热定嗽,真能起死回生。作法:以芥卤贮瓮中,埋行人处,三五年取用。”

我私下猜测,五年的臭老芥卤,一般人不要说“缓呷”,就是“轻闻”,也定能“去生回死”!芥卤是“陈者”佳,那么芥子呢?居然也是“陈者”佳,《闲情偶寄》:“芥辣汁 菜有具姜桂之性者乎?曰:有,辣芥是也。制辣汁之芥子,陈者绝佳,所谓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无物不佳。”

辣芥非但可以拌物,还可以在斗鸡比赛中起关键作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番人之斗鸡,乃又甚焉,所谓芥肩金距真用之。其芥肩也,末芥子糁于鸡之肩腋。”金距,装金属假距在斗鸡距上。芥肩,抹芥子辣末在斗鸡肩上。不止肩上,还有腋下。

“两鸡半斗而倦,盘旋伺便,互刺头腋下,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敌鸡之目,故用以取胜。”他奶奶的,要是敌鸡有狐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