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腹皆子

盈腹皆子

台湾友人来沪,送我乌鱼子一包。友人乃食家,告诉我烹法:切成薄片,炭火微烤,至两面金黄,海腥散香,即可。不能烤干,亦别烤焦,我称之为“过犹不及,不及犹过”。我亦算馋人,照此法初试,果如其然,吃口绵鲜,真乃妙物,配上萝卜片、青蒜叶,相得益彰,更美。

唐鲁孙先生《酸甜苦辣咸》:“冬季新乌鱼子上市,用烤乌鱼子来下酒,你们就知道它的清逸浥润,是下酒的妙品啦。”唐先生这个“浥”字用得绝佳,《说文》湿也,又渍润也。“浥”是润湿得刚刚好,刚刚妙!

子是品尝过了,可乌鱼是什么鱼,当时真不知道。国人一般把黑鱼叫乌鱼,黑鱼哪有这么多的子?黑鱼是河鱼,乌鱼是海鱼,两鱼不可能是一鱼。

最近三年看校了两百多本历代笔记,近一百万原始文字归类时,发觉有“鲻鱼”条。《本草纲目》:“鲻鱼【释名】子鱼。〔时珍曰〕鲻,色缁黑,故名。粤人讹为子鱼。【集解】〔时珍曰〕其子满腹,有黄脂味美。”乌、缁、黑,均同一意;“其子满腹、黄脂味美”八字,加重我了对乌鱼即鲻鱼的猜想。查了诸多资料,并联系看过的笔记,可以确定,是同一种鱼。

南宋梁克家所著《淳熙三山志》实乃福州地方志:“子鱼 身圆鬣小。冬深,盈腹皆子者皆作鲊。肥美,可充方物。”鲊,最早指干腌的鱼,与腌乌鱼子方法类似。其法大致:清洗干净,抹盐腌几小时,再用石板压出水,日晒风吹几天,即成鱼鲊。

到了宋朝,鲊法用于腌肉腌菜上(详见本书中各种鲊),时间或长或短,但方法基本相同,无非是盐渍、脱水、暴晒、风干。这样制成的腌制品,称之为“不发酵型腌菜”。

北宋时有一种子鱼珍美异常,叫“通应子鱼”,许多文人墨客多有记载,“通应子鱼,名传天下”(《鸡肋编》)。北宋王得臣甚至称之“闽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麈史》),并曰:“长七八寸,阔二三寸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莆田迎仙镇乃其出处。”产地是莆田迎仙镇,王得臣去过此地、尝过此味:“予按部过之,驿左有祠,谓之‘通应祠’,下有水曰‘通应溪’,潮汐上下,土人以咸淡水不相入处鱼最美。”

最珍美的鱼,如鲥鱼、如刀鱼、如河豚,往往咸淡水处味最。这些鱼均为溯江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至咸淡水处,味至美。

庄绰《鸡肋编》和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均证实王得臣所说,前者曰:“兴化军莆田县去城六十里,有通应侯庙,江水在其下,亦曰‘通应’。地名迎仙,水极深缓,海潮之来亦至庙所,故其江水咸淡得中。子鱼出其间者,味最珍美。”后者说:“正如南海子鱼,出于莆田‘通应王祠’前者味最胜。”

蔡襄(字君谟)是福建人,北宋王巩《闻见近录》:“蔡君谟重乡物,以子鱼为天下珍味。尝遗先公,多不过六尾,云:所与者,不过谏院故人二三公耳。”先公指王巩亡父。蔡襄送给王巩父亲六条家乡的子鱼,我猜乃“通应子鱼”。王巩又曰:“今子鱼盛至,京师遗人,或至百尾,由是子鱼之价减十倍。”

哪里可能?京师“盛至”的子鱼,恐怕均非“通应子鱼”。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虫鱼之品”条提到“鲻”;周密《武林旧事》“酒楼”条提到“子鱼”。两位均是大食家,若是“天下名品”,不可能在前面不加“通应”两字。明朝谢肇淛《五杂组》中甚至说:“子鱼、紫菜,海滨常品,不足为奇。”

我私下猜测,大约在南宋初年后,“通应子鱼”已绝!

南宋初年,不得不提一个人:秦桧。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秦桧夫人经常出入宫内,高宗母亲显仁太后说:“近日子鱼大者绝少。”秦桧夫人当下接口:“妾家有之,当以百尾进。”回来后告诉秦桧,秦桧责怪夫人失言,与手下谋士商议,决定进青鱼百尾。显仁太后得鱼后,拊掌笑曰:“我道这婆子村,果然!”因为青鱼似子鱼,非珍品,只是大点而已。

《本草纲目》:“鲻鱼〔时珍曰〕生东海。状如青鱼,长者尺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