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畏馒头

吾畏馒头

我本来以为馒头就是吃的,没想到最早的时候,它的发明是用来替代人头的。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借用)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享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享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他高风亮节,有仁善之心,故以馒头替代人头。不过看来效果蛮好,神接受了他的羊肉猪肉馒头,并派出了阴曹府兵。

高承最后写道:“而束皙《饼赋》亦有其说。则馒头疑自武侯始也。”欧阳修《归田录》:“晋束皙《饼赋》有馒头、薄持、起溲、牢九之号,惟馒头至今名存,而起溲、牢九,皆莫晓为何物。”只有馒头之名幸存,大概是神的力量吧!

诸葛亮只是以馒头代人头而已,要真做得太像,谁还吃得下?南宋范成大描写“馒头柑”,说:“近蒂起如馒头尖者味香胜。”(《桂海虞衡志》)蒂指与枝茎连结处,要是不明白,乳蒂总知道吧?

看来宋朝馒头顶是尖的。北宋陶穀《清异录》记载,唐朝大臣赵宗儒在翰林时,闻中使(宦官)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赵宗儒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显然唐朝馒头顶部也是尖的。赵宗儒继续追问“消”的含义,中使曰:“熊之极肥者曰消,鹿以倍料精养者曰栈。”

肥精相间,极滋顶味,互融互渗。这样的馒头,古今中外无出其右。奸相蔡京请客用的蟹黄馒头,时价一只“一千三百余缗”(《独醒杂志》)。我不知道宋朝货币,但不用猜也知道这只蟹黄馒头,是黄金馒头。一般来说,这两种馒头太奢侈,非常人所食。

宋代馒头的品种,《梦粱录》“荤素从食店”条记载最多:“四色馒头、生馅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裹蒸馒头、波菜果子馒头、辣馅糖馅馒头。”

这些馒头中,最著名乃“太学馒头”,清朝阮葵生《茶余客话》:“宋太学馒头 元丰初,神宗留心学校。一日令取学生所食以进,是日适用馒头,神宗食之曰:以此养士,可无愧矣。”宋神宗亲口尝后,觉得太学馒头可以无愧于太学生,那自然味道不错。至于是什么味道?我只当过大学生,又没当过太学生!

既然有这么多馒头的品种,则一定有出名的馒头店。“万家馒头在京第一”“孙好手馒头”(《东京梦华录》);“朱家馒头铺”(《梦粱录》)。

欧阳修“惟馒头至今名存”,说来奇怪,就算在今天的中国,还是至今名存。只不过现在南北出现分野,北方有馅的叫包子,实心的叫馒头;南方依然如故。至少在道光年,北方有馅无馅的都叫馒头:“腊月望后,便蒸馒头,分有馅、无馅二种。”(《乡言解颐》)

馒头之存名,是诸葛亮的功劳,但我想更是神的力量:祭我吧,人头。祭我吧,馒头。

吾畏馒头!

叶梦得《避暑录话》里讲过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是个穷书生,想吃馒头,“计无从得。一日,见市肆有列而鬻(卖)者,辄大呼仆地”,突然倒地(与今天碰瓷的有点像),店主很害怕!惊讶地问原因,穷书生曰:“吾畏馒头。”店主曰:“安有是理?”天下哪有这样的事。

“乃设馒头百许枚,空室闭之,徐伺(观察)于外,寂不闻声,穴壁窥之,则以手搏撮,食者过半矣”,这小子原来是骗吃馒头。“亟开门诘其然”,急忙(不急的话另外五十只馒头危矣)开门质问原因,穷书生曰:“吾见此,忽自不畏。”我见到馒头,忽然不害怕了。主人知其绐(欺诈),怒而叱曰:“若尚有畏乎?”

“有,犹畏腊茶两碗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