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野鸡也

雉野鸡也

雉,身色漂亮,翅翼秀丽,尾巴锦彩。李时珍说:“雉,南北皆有之。形大如鸡,而斑色绣翼。雄者文采而尾长,雌者文暗而尾短。”不但漂亮,味道还美!郑玄《周礼注》:“六禽:雁、鹑、鷃、雉、鸠、鸽。”

可见古人很早就食雉!

清朝屈大均好像对雉专门研究过:“锦鸡一曰鵕鸡,山鸡也。其似雉而尾长三四尺者为鸐鸡,似鸐而尾长五六尺,能走且鸣者为鷮鸡。有竹鸡,形如鹧鸪。有鹖鸡,类雉而大。”(《广东新语》)

都是鸡,只不过是山里的鸡,所以古人又称山鸡、山雉。

雉有大有小,尾有长有短,味有佳有极。李时珍把雉说得最清楚,古人中无出其右:“山鸡有四种,名同物异。似雉而尾长三四尺者,鸐雉也。似鸐而尾长五六尺,能走且鸣者,鷮雉也。其二则鷩雉、锦鸡也。”

我写本书目的,是关心古人吃些什么,味道如何。最感兴趣乃食中趣事。但先得搞清楚食材,若连这些山鸡的名称都稀里糊涂,那也没必要出书了。

《本草纲目》:“鸐雉【释名】鸐鸡、山鸡、山雉。〔时珍曰〕大者为鷮。传云:四足之美有麃,两足之美有鷮。”传指贤人之书,李时珍看来也没吃过鷮雉,他又写道:“鷩雉【释名】山鸡、锦鸡。〔时珍曰〕鷩与鸐同名山鸡,鸐大而鷩小。锦鸡则小于鷩。二种大抵同类,而锦鸡文尤灿烂如锦。”一个“锦”字,道出山鸡的美,至于味道美不美,我就不知道了。

《本草纲目》解释这些山鸡,往往要引用许多古书和古人说(某某曰),最后才得出自己的结论。我在他很长的文字中,研究了大概一整天,才挑选出上面两段,总算搞明白山鸡的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是鷮鸡(大者为鷮)、鸐鸡、鷩鸡(鸐大而鷩小)、锦鸡(锦鸡则小于鷩)。研究它们的大小,无非也是瞎猜想,大者肉多,小者味美。

我只看了两百多本古代笔记,近一百万字的原始资料(全部校对过),非常有限,故李时珍说的鷮鸡、鸐鸡、鷩鸡、锦鸡,少有相关的饮食记录。

雉还有许多近亲(都属雉科),竹鸡、鹧鸪、白鹇等;还有很多表亲(不属雉科),鹖鸡、树鸡、秧鸡等。这些近、表亲,我看的笔记里倒是有饮食记录。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有个富商“好食竹鸡,每年不下数百只”。

鹧鸪古人也吃。东汉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形似雌鸡。其肉肥美宜炙,可以饮酒为诸膳也。”唐朝刘恂《岭表录异》写得更馋人:“鹧鸪,吴、楚之野悉有,岭南偏多。此鸟肉白而脆,远胜鸡雉。”鹧鸪脆美,其味远胜鸡,也远胜雉。

白鹇在汉朝是很珍贵的礼物,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南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鹇黑鹇各一双,高帝大悦。”高帝指刘邦,白鹇漂亮啊!漂亮也吃,把漂亮的毛拔了照吃:“〔颂曰〕白鹇出江南,雉类也。白色,而背有细黑文。可畜,彼人亦食之。”(《本草纲目》)颂指苏颂,北宋宰相、药学家。

雉的表亲古人也吃,明朝刘若愚《酌中志》:“正月 斯时所尚珍味,则冬笋、银鱼、鸽蛋、麻辣活兔,塞外之黄鼠、半翅鹖鸡。”

树鸡又叫榛鸡(如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味道更美,也更珍贵。清朝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吉林属每岁进贡方物:十一月进野鸡五百只、树鸡三十只。”五百只与三十只,可想树鸡更珍,也只有皇帝能享用。

平头百姓还是更喜欢野鸡,“辽泽野鸡”(《酉阳杂俎》);“野鸡味最鲜”(《檐曝杂记》);“‘满汉席’野鸡片汤”(《扬州画舫录》)。一会是山鸡,一会又是野鸡,我得问问李时珍去!《本草纲目》:“雉【释名】野鸡。”

原来雉是名,鷮、鸐、鷩才是它的姓。可好好的雉,为何要改名呢?“汉吕太后名雉。高祖改雉为野鸡。”看来在汉朝,鷮雉、鸐雉、鷩雉得叫鷮野鸡、鸐野鸡、鷩野鸡。既然把雉改成野鸡,那吕雉的名也得改:

吕野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