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概念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从词义组合上看包括课程和思政两项内容。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包括各门学科及相关教育实践活动。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这一概念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阶级思想。

基于课程与思政两个概念,结合所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很多学者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给出了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学校所有的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体内涵是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2]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在教育教学上都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全面、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心理学角度出发的“泛课程思政”则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种教育中,同样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显性资源,也有隐性资源,既有课堂的教学资源,也有课外的活动资源,既有书本的学习资源,也有社会的实践资源,教育者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挖掘、利用,优化这些育人资源,形成立体化育人的格局,并以此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这些关于课程思政概念的定义与理解都表达了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价值和意蕴,强调了学校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发挥价值引领的重要性,不忘课程育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的概念可以表述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的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政治性,既是一种课程观,更是一种教育观,强调在课程教学中把育人放在首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彰显课程育人的特色,是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今社会,我们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课程中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及法律等的教育,体现出课程知识传授中的价值引领,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新时代教育之问,以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课程思政概念的诞生,体现国家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重视,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了突出的、首要的位置,体现了“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也是高等教育各门课程要遵循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比任何时候更需要高等教育,更需要科学知识和一流的卓越人才,高等教育的教育者一定要牢记育人使命,坚持立德树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加自觉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理念。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提高自身教学质量、育人质量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更是对新时代人民群众需要高质量教育的积极回应,必须坚持把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握对大学生精神的发展方向和正确价值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