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二、武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武术规范行为陶冶情操

武术自古就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准则,用来规范和约束武术人的行为。首先是礼节。武术中流传着“未曾习武先崇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一说。武术礼仪分为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根据场所不同又分为传统武礼、教学礼节、表演礼节、竞赛礼仪。[4]对大学生来说,常用的就是教学礼节。当上课的时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行抱拳礼以示问候,当进行表演或比赛的时候,活动开始行抱拳礼或鞠躬礼,活动结束要行鞠躬礼。武术礼节体现了习武者虚心请教、谦虚忍让、尊敬师友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身体姿态。现在很多大学生身体姿态出现很多不良形态,如驼背、弓腰、溜肩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外观、神态、气质。武术的基本动作姿态中头正、挺胸、收腹、踏腰、沉肩等动作对于改善弯腰弓背等不良形态有明显作用。除此之外,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如肩、腰、腿、平衡的练习,可以调整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发育。良好的身体形态会促进心灵的变化,既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向上,也可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增强其美的意识。

(二)武术精神塑造人格、磨炼意志

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除了缺乏锻炼,更重要的原因是意志力薄弱。首先是自觉性。学生很容易受外界干扰和诱惑,易产生动摇。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意志坚定、坚持真理、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其次是果断性。学生在做决定时,往往会出现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草率等现象。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敢作敢为、果敢、明辨是非、勇敢无畏的品质。然后是坚持性。一些学生一遇到困难就坚持不下去,容易产生动摇,难以做到有始有终。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不屈、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刻苦耐劳的战斗意志。最后是自制力。学生有时容易产生冲动、感情用事、毫无约束的行为。通过武德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严于律己、遵守纪律、虚心学习、摒弃杂念、保持稳定的良好心性和品德。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对于青少年有塑造与磨炼意志品质的重要作用。

(三)武术人物培养爱国情操

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面对外族入侵和民族救亡图存,众多杰出的武术人物也都为国家独立与自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感到钦佩。例如,霍元甲为了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独自一人对战俄国大力士,并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力图从身体上实现中国的强国强种之根本大计。武术历史人物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崇拜的良好素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武术历史人物典故的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武术人物的爱国情怀和生平事迹,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习武热情,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点途径和有效方式。

(四)武术竞赛强化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是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武术竞赛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强个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武术竞赛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心理凝聚力,在个人与团队的思想碰撞中,深化学生的武术实践体验,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知不觉的隐性教育过程中达成技能学习和团体合作意识构建的双重教学效果。在团队合作的竞赛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将个人融入整个团队中,掌握合作技巧,激发团队合作精神,感知团队成功的价值,享受团队合作的乐趣。总之,武术竞赛不仅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习惯,让个体与集体达到良好衔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这样既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技能的提升,又开创了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的良好局面,使得学生对团队合作意识的价值有更深的领悟,让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强化。

(五)武术规则助力法治建设

中国儒家圣贤孟子曾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5]。古代武术规则中就有如“少林十诫”这类的门规戒律和“禁狂斗”这样的箴言要求,而现代武术则制定了“武术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所以说,武术规则不仅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武术规则作为从属于法律规则的下位规则,是法律规则在武术习练群体投射的特殊表现形式,有利于促进习武者认同法律规则价值、建立法治意识,进而推动整个武术领域的法治建设。武术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武术学习的情境式体验活动中深化对武术规则的认知,培育学生重戒行忍的武术规则意识,从而起到对法治建设的滋养和支撑作用。有利于让硬性的法律规则软性落地,实现法律规则的入脑入心,进而达到从遵守武术规则到遵守社会法律的良好转变。通过武术规则体系的现代整合,明确武术规则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习武群体中树立法律信仰和法治理念,为习武群体营造遵戒守法的道德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武术规则的社会教化价值与法治优势。